只死一次的人生:一生不過 4000 週,與其倒數,不如行動,正向心理學教你如何立刻改變、不留遺憾

發稿時間:2025/08/29
只死一次的人生:一生不過 4000 週,與其倒數,不如行動,正向心理學教你如何立刻改變、不留遺憾
只死一次的人生:一生不過 4000 週,與其倒數,不如行動,正向心理學教你如何立刻改變、不留遺憾
作者|喬迪.威爾曼(Jodi Wellman)
譯者|蕭寶森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5/08/28

我們每天都在活著,卻只能死一次。這不是一本談論死亡的書,

而是教你如何無懼死亡,真正開始活著。你無法再活一次,卻可以立即行動,別等到死亡來臨,才後悔沒好好活過一次!

人生倒數4000週──你,還剩下多少個星期一?從統計來看,人的一生大約會經歷4000個星期一。如果你已經度過一半,代表只剩下2000個星期一。你準備怎麼過剩下的日子?是認真生活?還是繼續拖延?

讓自己在生命盡頭,不留一絲遺憾。

死亡,是人生中唯一確定會發生的事,卻也是我們最不願面對的話題。但正因為人生有限,我們才該問自己:你還有多少個星期一可以醒來?你還能陪父母吃幾頓飯?和孩子共享多少時光?你還能站上幾次舞台?還有幾次機會踏上想去的遠方?

我們總以為還有時間,其實,每一天都在倒數。與其逃避死亡,不如直視它,讓它成為推動我們真實生活的力量。

計算此生還有多少個星期一,比累積銀行裡的錢更重要。

作者溫柔卻深刻地提醒我們:活著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難得的機會。本書以正向心理學的視角,帶您認識真正的幸福,

趕在死神執行任務之前,讓我們順應心流,專注與投入地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內容節錄

《只死一次的人生:一生不過 4000 週,與其倒數,不如行動,正向心理學教你如何立刻改變、不留遺憾》

在人們講述或撰寫的可悲話語中,最可悲的莫過於「未竟的心願」這幾個字。

──約翰.格林里夫.惠蒂埃(John Greenleaf Whittier)/美國詩人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有任何遺憾,不是嗎?

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在談論有關死亡的種種。不用說,所有人都對死神退避三舍,也不希望自己死後留下任何遺憾。但死亡這件事由不得我們決定,後悔卻是我們自己造成的。當我們遇到問題時,總喜歡怪罪別人,但當我們的人生充滿遺憾時,卻只能怪自己。

我這樣說,並不是要讓你自怨自艾,悔恨自己在死前沒有把日子過好。在這一章中,我們要討論的是人生中的遺憾。我發誓,你看完這章後一定會覺得你的時間花得很值得,因為我們將探討遺憾是如何形成,以及它們如何能幫助你過所渴望的生活。看完這一章後,你將:

在我們的討論結束前,你不必做任何事情,但如果不想浪費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採取行動。因此,如果你還沒讀完這一章,就想要針對某件事情採取一鳴驚人的行動,這裡也沒有人會阻止你,因為在我們討論「遺憾」這件事時,絕不能讓你留下任何遺憾,後悔自己沒有針對某件重要的事情採取行動。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人們從遺憾中學到了什麼功課⋯⋯

我為什麼會極力避免留下遺憾

在所有我害怕的事物(例如蜘蛛、被人拒絕、針頭等等)當中,遺憾絕對是其中之最。我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恐懼,很怕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時會因為沒有活出想要的人生而對自己感到失望。

而這一切都和我的母親有關。

之前我曾經提過,她死時留下了一堆沒有實現的夢想。我也曾經提過,她死後,我在她家整理遺物(她寫的文章、畫的素描以及她自己用噴墨式印表機製作的名片)時,看到了她所留下來的那些沒有完成的夢想。她是個超棒的夢想家⋯⋯卻不是一個行動派。有些人整天做夢,卻不會斷然採取行動。我的母親就嚐到了拖延的苦果。
她罹患了躁鬱症,卻很有創造力。每當她處於躁狂狀態時,就會開始寫文章、親手做狗糧,還會自己動手雕刻健行杖。然而,當她陷入鬱症的泥淖時,這些活動就停擺了。這樣的情況反覆上演,讓人看了非常心痛。每當她有了什麼新的點子時,我總是會為她加油打氣(「哇,媽!你為健行杖取的名字很棒耶」),但到頭來,她總是做到一半就放棄了。我有一張她在加拿大卑詩省某個戶外跳蚤市場的照片。她坐在一張克難的桌子後面。桌上展示著她自己製作的健行杖,杖頭上繫著印有商標的可愛的價格標籤(也是她自己做的)。但那一天,她連一根都沒有賣出去。於是,她的健行杖生意還沒真正開始就告終了。

一九八○年代早期,我的母親寫了一本名叫《夢之粉末》(Dreamdust)的童書。裡面有她的書蟲女兒喜歡的所有元素:一個長得很好看的主角(一隻名叫「阿羅」的老鼠)、一群既可愛又聰明的動物助手,以及一個幻想情節:阿羅只要隨意把它的「夢之粉末」撒在它那群森林夥伴身上,它們的所有夢想都會實現。(每天晚上我睡覺前,我的母親就會像「阿羅」一樣,把一些看不見的『夢之粉末』撒在我身上。於是,我雖然還是會尿床,卻從此不再做噩夢了。)她把那本童書的文稿寄給幾家出版社,但被退稿,之後她就再也沒有勇氣繼續堅持了。為什麼她不幫自己撒一些「夢之粉末」呢?

這便是我成長的過程中所目睹的景象。因此,我也像母親一樣,在想出了一個新穎的點子之後,便等著「夢之粉末」來使它成真,並且在尚未真正嘗試之前就放棄了。受到母親的影響,我也害怕被人拒絕,害怕失敗。直到我在清理她的遺物時,看到她那些沒有實現的夢想,才猛然意識到自己的懦弱與膽小。我告訴自己:我不要過那種注定會失敗的人生。

於是,我便從她的書桌抽屜裡拿出一張她為了銷售健行杖而製作的名片(以供後人留念),將那本《夢之粉末》的書稿以及她的骨灰盒一起塞進我的背包裡,然後再把她那隻名叫「泰迪」的橘貓放進寵物揹袋裡。在離開她那間空蕩蕩的公寓並且鎖上房門時,我下了一個決心:我要過一個無憾無悔的人生。至少我會試著這麼做。

遺憾也有好處

儘管如此,遺憾並非全然沒有好處。

當我們意識到,如果做出一個比較好的決定,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並因此而感到懊悔時,就會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並且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後見之明」也是有好處的。

事實上,懊悔可以說是諸般不幸中的大幸。研究顯示,人們普遍認為,懊悔比其他負面情緒更有價值,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做出比較好的決定。在邁向美好人生的道路上,它扮演了一個關鍵性的角色,因此在這一章中,我們要做的可不只是發發牢騷而已。

有兩種後悔是你要注意的:

一種是「後悔自己做了」,也就是:做了某件事,但事後卻希望自己沒做。另一種是「後悔自己沒做」,包括自己沒有走上的那條道路。這種感覺會很強烈,而且會一直折磨我們,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