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災害走向韌性 2025視覺藝術防災論壇啟動文化守護行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13 15:54:26)地震、洪災、戰爭與氣候變遷的陰影從未遠離我們的生活。對藝術界而言,災害不只是突發事件,更是對文化記憶與創作自由的一場考驗。當一幅畫、一件作品,甚至一座美術館都可能在瞬間失去時,我們是否準備好保護那些承載著共同記憶與價值的事物?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將於 2025年11月20日(星期四) 在台北舉辦 「2025視覺藝術災害應變與風險管理國際論壇」,邀請來自烏克蘭、保加利亞與台灣的文化行動者與專業人士,共同探討藝術在災難中的自救、協作與重建。這場論壇不是一場學術討論,而是一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上的「防災素養課」。
論壇共分6大主題,從戰火中的博物館守護行動、藝術家的創作支援網絡,到金融與法律如何為文化系統提供韌性保障,橫跨文化、科技、財務與制度設計。
•〈文化韌性與氣候正義〉
保加利亞導演 Dimo Petkov 以紀錄片《共生之舞:美拉尼西亞的韌性故事》探討文化如何成為社會復原的力量。
•〈藝術機構的自救與聯合行動〉
烏克蘭博物館危機中心共同創辦人Olha Honchar分享戰時文化機構如何建立互助網絡與行動系統。
•〈臺灣的災害特性與韌性建構對策〉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張志新博士剖析台灣的地理風險與防災科技。
•〈創作韌性:藝術家支援系統的建構〉
烏克蘭畫廊協會主席Marta Trotsiuk分享如何在戰爭中維繫創作能量與社群連結。
•〈重塑藝術市場的全球連結與金流韌性〉
和鼎創投副董事長 劉奕成 探討數位金融與穩定幣如何成為危機時期的金流解方。
•〈視覺藝術因應災害風險的權利維護及契約對策〉
六合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李佩昌提出藝術界的法律防災觀與契約應變策略。
畫廊協會自2022年成立永續發展辦公室以來,推動「綠色展覽」、「藝術減碳」與「產業韌性」行動,持續關注氣候與風險對藝術產業的衝擊。理事長陳菁螢表示:「這場論壇不只是討論災難,而是要推動制度化的行動,讓藝術界能在危機中自保、互助、並持續創作與展覽。」
論壇也將首次記錄「論壇碳足跡」,邀請與會者掃描QR Code填寫交通方式,以實際行動落實永續會議理念。
活動名稱:2025視覺藝術災害應變與風險管理國際論壇
時間:2025年11月20日(四)09:00–17: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執行單位: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永續發展辦公室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10220157521462753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