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研助攻淨零減碳 小型曳引機邁向電動化與低碳轉型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07 16:18:53)農業部今(7)日辦理農業科專計畫成果交流活動,展示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與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簡稱高改場)共同開發之小型電動曳引機,經工研院整合國內高性能電池、馬達及電控系統,並由高改場進行電動化底盤改良與場域實測,成功開發輸出功率達15kW(約20馬力)之小型電動曳引機,不僅提升農機作業效能與能源使用效率,亦將成為我國農業邁向電動化與低碳化之新趨勢。本次活動現場交流熱烈踴躍,期透過農業科技創新研發,帶動農業升級轉型。
農業部自95年起推動「農業學界與法人科專計畫」,積極鼓勵學研單位整合研發能量與既有設施,鏈結產業需求及政策方向,聚焦創新性、關鍵性與可擴散性之技術開發,促進成果擴散與應用。農業學界與法人科專計畫迄今共完成81件,平均每件計畫帶動1.84件技術移轉,以及1.94件合作研究或業者投資;政府平均每補助1元,合計創造直接及衍生效益1.08元。其中,110年起配合農業機械化政策,持續鼓勵學研單位聚焦研發省工、省力效益之動力機械設備,以緩解農村人力不足問題,本次展示小型電動曳引機之研究成果,即於111至113年投入開發,以整合國內三電系統自製研發之首臺電動曳引機。
農業部表示,此小型電動曳引機具備高機動性、低噪音及低碳排之特性,適用於溫室與網室等密閉或半密閉田間環境,從15%充至滿電僅需3.5小時,單次充電可連續作業(如翻土)超過4小時,展現優異能源效率與操作便利性,相較傳統柴油曳引機極具經濟效益,更有效減少約40%之碳排放,同時也為因應農業高齡化與人力短缺問題,提供有效之機械化解決方案,彰顯農業邁向綠色轉型之重要價值,目前此技術成果已完成技術移轉谷林科技有限公司。本次活動廣受與會者好評,並肯定電動曳引機具節能減碳、操作安全與維護便利等優勢,對農業機械化升級具實質助益,展現我國在農機電動化領域之創新能量與技術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