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從課堂走進田間 南大經管系以地方實作打造永續管理行動課

發稿時間:2025/10/31 18:34:0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31 18:34:09)

南大經管系師生透過課堂與田野結合,深化對地方產業與永續經營的理解。
南大經管系師生透過課堂與田野結合,深化對地方產業與永續經營的理解。

國立臺南大學經營與管理學系大三必修課程「生產與作業管理」,在曾繁絹副教授的帶領下,於 10 月中旬展開一系列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專題活動。課程不僅透過專題講座探討企業的社會價值,更帶領學生走入學甲地區,體驗農業在艱困環境中的韌性與創新,從中理解循環再利用的作業管理模式,為永續經營教育注入實踐力量。

首部曲:從課堂理論走向社會價值供應鏈

課程於 114 年 10 月 17 日邀請「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創辦人陳怡君老師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如何將社會關懷融入生產流程,建構兼具效益與人本精神的作業管理。南大同學透過陳老師的介紹,認識工作室由一群地方婦女共同組成,提供農村媽媽彈性且有尊嚴的工作機會,實踐以人為核心的營運理念。陳老師提醒,創業前要先想清楚,組織能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價值。

在實作環節中,陳老師帶領學生製作「印象派毛線畫」,以學甲魚塭與玉米田的色彩為靈感,運用當地農作物纖維如高粱、玉米葉編織花朵,將農作物邊角料轉化為工藝創作,示範綠色供應鏈與循環經濟在生產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她指出,這樣的創作不僅延伸了農作物的生命週期,也喚起消費者對女性二度就業與永續發展的關注。

南大經管系師生走入學甲田間,認識農作物循環再利用的永續作業管理。
南大經管系師生走入學甲田間,認識農作物循環再利用的永續作業管理。

二部曲:直擊學甲農業的困境與韌性

延續課堂討論,南大經管系師生於 10 月 24 日前往臺南學甲地區實地參訪,由「幸福良食」劉震鋐先生導覽,深入瞭解當地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創新應對。由於學甲地下水鹽分高,農田仰賴烏山頭水庫調水,卻因南科用水優先導致農民常需「半年種植、半年休耕」。儘管如此,地方農民仍展現出堅毅的生命力與持續創新的作業思維。學生們參觀自動駕駛玉米耕作機,認識從播種、照護到採收的自動化流程,並了解玉米除食用外,還能應用於酒精、PLA 塑膠、生物油漆、蠟筆及牙膏等產品,具體體會農業多元價值開發的潛力。

南大學生於學甲田間體驗拔玉米筍與玉米葉編織,實踐農作物循環再利用的永續理念。
南大學生於學甲田間體驗拔玉米筍與玉米葉編織,實踐農作物循環再利用的永續理念。

體驗篇:從田間到創作的循環再利用實踐

在體驗活動中,臺南大學學生親手拔玉米筍並以玉米葉編織花朵,將自然素材化為藝術創作。當學生從田中拔起玉米筍時,體會到農民在日常勞動中的堅持,也看見農業背後的系統管理與環境挑戰。作品完成後,學生將玉米葉花插入擴香瓶中,象徵「廢料再生」與「資源循環」的理念,展現永續作業管理的精神。從田間食材到生活美學,學甲的玉米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週期。

南大同學於課堂實作「印象派毛線畫」,運用玉米葉與高粱纖維創作出具地方特色的永續工藝作品。
南大同學於課堂實作「印象派毛線畫」,運用玉米葉與高粱纖維創作出具地方特色的永續工藝作品。

理論與行動並進的學習旅程

國立臺南大學經營與管理學系透過此次系列課程,不僅深化學生對生產與作業管理的理論理解,更讓學生親身觀察學甲社區如何結合在地資源與創意行動,推動地方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這門課也讓學生理解,企業的營運管理唯有將社會責任、環境永續與在地文化緊密結合,方能創造真正的價值與持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