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大江智聖助理教授榮獲2025年第63屆十大傑出青年殊榮!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17 18:43:29)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江智聖助理教授,近年投入奈米科技與藥物傳遞系統的研究表現出色,屢有創新突破,促進台灣生醫材料及藥物制放的研究能量,當選今年第63屆十大傑出青年(醫學研究類)殊榮,將於10月18日下午在台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舉行的頒獎典禮接受表揚。
十大傑出青年是新世代的典範力量,每位當選者背後都有一段動人心弦的故事,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江智聖助理教授致力奈米科技與藥物傳遞研究領域表現卓越,他始終相信,唯有將自我價值與社會需求貼齊,誠懇且虛心的面對挑戰,並且願意與他人合作、讓利與共享,才能真正創造屬於這個世代的偉大成果。
2007年,江智聖進入交通大學材料系就讀時,當時對「生醫材料」有著本能的興趣。大二那年,他主動進入陳三元教授的實驗室展開專題研究。陳教授在生醫材料與奈米藥物載體的研究上十分獨到,提供既挑戰又務實的指導,實驗室內更有極為傑出的學長姐們帶領;這段時間的學習與投入,成為江老師的在學術研究的重要基石。
2012年,江智聖在陳教授的鼓勵下攻讀博士,並延續在生醫材料領域的探索。陳教授給予他極大的研究自由與包容,讓江智聖在紮實邏輯訓練的基礎下,學會從醫療需求出發、打破學科邊界,逐步開展屬於自己的研究道路。
2016年,江智聖博士獲得國科會「千里馬計畫」的支持,前往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化學系擔任訪問學者。在那一年裡,他深受當地學術與產業氛圍的衝擊。以MIT與哈佛為核心,波士頓地區串聯起完整的醫學研究與生技創業生態圈,研究團隊之間既互相辯論、又積極合作,形成一種以目標導向、問題驅動的研發文化。這讓他開始反思,科學研究的終點不應只是發表論文,而是回應真實世界的需求,改善人類生活。
江智聖博士回顧,2018年是研究生涯的重要轉捩點,當時的細胞治療是重點研究項目,但是這樣的流程相當耗時,當時需要10周以上的準備期間,對於需要及時治療的病患是一大挑戰。
對此,江智聖博士開始提出將奈米藥物技術與免疫療法整合的想法,這項突破性的成果最終發表於《Nature Nanotechnology》,文章發表的當下,他想起了在波士頓的經歷,當下的自己更加確定,學術成果的價值,不應只停留在實驗室,這也成為他從學術研究走向轉譯科學與創新應用的起點。他開始學習從臨床、法規、市場角度反向思考技術設計,也立下了希望未來能在台灣推動「知識落地」的目標。
2019年,江智聖博士加入劉澤英教授主導的價創團隊,並擔任Goldsitron新創公司的技術長,開始正式進入產業界。那一年,他密集拜訪上百家藥廠與投資人,深入理解藥品開發的產業鏈、技術評估邏輯與法規現實。在當時的執行長周綸英博士以及優秀的同事(湯姆、湯瑪士)帶領與啟發下,原本推動「知識落地」的目標與想法,一步步成為具體實踐。這段經歷十分珍貴,也讓他意識到:再優秀的技術,如果無法有效轉譯為臨床應用,終究無法實現「讓人真正受益」的初衷。轉譯科學,不只是科技導向的應用,更是價值與信念的實踐。
2020年,在中國醫藥大學鄭隆賓執行長與徐偉成副院長的支持下,江智聖博士回歸研究第一線,將過往的博士論文技術進一步轉化為臨床應用平台。
此外,研究團隊也陸續將相關的奈米技術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與《Advanced Science》(2024),取得多國專利,並預計於2026年正式遞交臨床試驗申請、真正啟動人體臨床試驗。
江智聖博士深知,創新技術的推廣不能只靠一人之力。2022年至今,他積極參與台灣生技產業的橫向整合,在多家生技業者的協助下建立奈米藥物製程、檢測系統與動物實驗模型,並投入GMP製造規劃與法規準備工作。這不只是對技術的分享,更是一種「讓利」-將技術回饋給更多願意投入轉譯的夥伴,擴大影響力與實踐價值。
從學生到研究員、從技術長到教師,不管是什麼頭銜,江智聖博士始終沒有偏離那個最初的核心信念:「讓科技為人服務,讓人類生活因創新而更好。」這也是為什麼,他願意從材料跨足醫學、從學術走向產業、從單一研究走向整合平台,因為他相信,唯有走進現場、與人連結、與需求對話,科技的價值才能真正發光發熱。
過去這些年,江智聖博士獲得了許多肯定與獎項,包含多次國家新創獎(第17、19與20屆)、國科會未來科技獎(2022、2024),也受到相關領域的學會包含台灣奈米生醫材料學以及中華民國生醫材料與藥物置放學會的肯定,獲頒優秀年輕學者的獎項。對他來說相當重要的是在國際知名的控制藥物釋放學會(Controlled Release Society)作為台灣代表在年輕學者論壇進行報告,分享了研究成果與在台灣結合生技產業的產學轉譯工作後,獲得了最佳演講者肯定的殊榮。他心裡清楚,這些獎項是對一項重要的提醒,提醒著仍須努力,不要停下學習、進步、以及幫助人的腳步。
江智聖博士經驗,真正的創新從來不是單打獨鬥的英雄主義,而是「融合」與「讓利」的藝術-融合跨域知識、攜手合作夥伴,將個人才能轉化為集體成果,最終回饋給社會與大眾,為人類健康帶來實質改善。這樣的理念貫穿他人生的重要選擇,也形塑了他從材料系大學生、到生醫材料與奈米科學的研究者、再到生技公司技術長與轉譯與產學合作的整合研究人員的每一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