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公共事務最佳實務:為何「議題管理」勝過「利害關係人管理」

發稿時間:2025/09/10 18:42:15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10 18:42:15)對於企業公共事務經理而言,相較於「利害關係人管理」,採取「議題管理」往往更具優勢。議題管理不僅能凸顯「公共事務」做為企業職能的價值,更重要的也是能協助企業降低風險、掌握機會以及打造韌性品牌。
議題管理 vs. 利害關係人管理 https://reurl.cc/9nLDea

內部挑戰與價值定位

在企業內部,公共事務團隊有時會被高層視為「成本中心」,除非該企業處於法規政策仍在形成的新興產業。然而,無論產業別,相較於利害關係人管理,公共事務團隊的價值以「議題管理」視角來看更為清晰,因為議題管理的焦點在於風險控管與機會掌握。在此架構下,與利害關係人的互動並非為了關係本身,而是為了降低風險、擴大機會,進而創造多方共贏。

外部關係與優先排序

在外部環境,利害關係人是由議題所界定。某一議題的利害關係人,可能在另一個議題中毫不相干,或其關注程度與影響力會有所不同。這在政府機關的案例中尤其明顯。因此,將管理重心放在議題上,能使公共事務工作更聚焦、更明確。相較之下,利害關係人管理範圍較廣,目標是跟所有可能影響或被影響的對象建立並維持關係。在平時沒有危機的情境下,公共事務經理也許能把資源平均分散在整體網絡上,但就算如此,「先後順序」還是很關鍵。若能先釐清哪些議題最關鍵、最急迫,再依此方向去排定誰要先溝通、如何溝通,效果將更為顯著。

議題管理的四大循環步驟

以順律顧問(Soundline Consulting)的實務為例,議題管理通常包含四個循環步驟:盤點風險與機會、針對不同議題進行利害關係人分析、擬定分眾化的溝通要點,以及策略規劃與執行。以上流程涵蓋利害關係人管理,但仍然是以議題為導向:從盤點風險與機會並加以排序開始,協助客戶及早採取適切的因應措施。

為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帶來的價值

對企業而言,議題管理有助於鞏固營運績效與獲利基礎;對非營利組織而言,則能更有效確保使命落實;對兩者而言,皆有助於打造韌性品牌。

議題管理 vs. 利害關係人管理
議題管理 vs. 利害關係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