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東華大學USR跨域課程 走讀媽宮古城與漁村文化 體驗地方創生新能量

發稿時間:2025/09/09 16:45:32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09 16:45:32)國立東華大學於2025年9月1-6日舉辦「垂直整合專題(三)-科技農牧與循環資源再利用」移地教學課程,不僅關注藍碳與生態復育,也將「在地文化走讀」作為核心學習單元。課程帶領學生走入澎湖的街道巷弄與漁村社群,讓青年學子親身體驗地方文化創意如何轉化為永續發展的驅動力。

在馬公市區中由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的韓榮樂講師帶領學生透過實境解謎遊戲《騷動!解密媽宮城》,結合AR擴增實境的科技元素,探索古城隱藏的歷史與故事。這樣的走讀方式突破傳統導覽框架,讓學習過程兼具遊戲性與知識性。越南籍的陳明玉同學表示,當他們必須親自解謎才能前進時,會自然投入場域與歷史的互動之中,透過手機APP的學習方式可以突破語言障礙,更能理解澎湖作為重要海洋據點的時代變遷。

在湖西鄉湖東村,團隊與「澎湖青年壯遊點」成員交流,同學不僅認識當地長期面臨外來入侵種銀合歡的挑戰,還參與當地青年團隊將砍除後的銀合歡製作成富有文化意涵的窗花杯墊DIY,經過換算本次的交流等同於參與在地清理廢耕地5坪。這樣的再利用設計,讓學生看見「廢棄物」如何轉化為文化商品,並且成為吸引遊客體驗的創意元素,展現地方創生的具體實踐。

這種文化走讀模式,其實也呼應全球「文化永續」與「地方創生」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近年多次強調文化在永續發展中的關鍵角色,尤其在SDG8「促進包容性與永續經濟成長」與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的目標上,文化資源被視為推動在地就業、強化社區認同的重要基礎。

社會責任行動中心江東隆主任指出:「文化走讀不只是認識過去,而是要理解未來可能的發展。學生透過與社區青年交流,學會如何將文化符號轉化為產業價值,這是地方創生能否長久的關鍵。」他強調,這樣的體驗讓學生知道文化不是靜態的存在,而是能與環境修復、產業發展相互連結,形塑永續的動態力量。

透過「在地文化走讀」單元,東華大學不僅將學生帶進社區學習,更是讓青年以全球視野理解地方資源。無論是以科技加值文化體驗,還是透過廢材再生創意商品,都展現出澎湖作為島嶼社群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自身定位。這樣的學習經驗,為學生種下了「地方行動,全球連結」的種子。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分組進行馬公古城實境解謎深入了解在地歷史。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分組進行馬公古城實境解謎深入了解在地歷史。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與湖西鄉青年壯遊團隊交流並手作銀合歡窗花文創模組體驗。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與湖西鄉青年壯遊團隊交流並手作銀合歡窗花文創模組體驗。

澎湖縣湖西鄉青年團隊仔細講解將危害在地的銀合歡製成文創商品的推動歷程。
澎湖縣湖西鄉青年團隊仔細講解將危害在地的銀合歡製成文創商品的推動歷程。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經由實際走訪記錄在地景點與故事。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經由實際走訪記錄在地景點與故事。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成功通關後留影。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成功通關後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