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異響共聲」臺奧科藝交流 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熱烈迴響

發稿時間:2025/09/09 15:12:06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09 15:12:06)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異響共聲」展演計畫於9月3日至7日參加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獲得熱烈迴響。本計畫由文化部主辦、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支持,並由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執行。這是臺灣首次在文化部支持下組成藝術家團隊,登上具全球指標性的林茲電子藝術節舞台,與國際多元展演交流互動,展現亮眼成果。

C-LAB執行長彭俊亨拜會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統籌與節目總監克莉絲托.鮑爾(Christl Baur)。圖/C-LAB提供
C-LAB執行長彭俊亨拜會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統籌與節目總監克莉絲托.鮑爾(Christl Baur)。圖/C-LAB提供

C-LAB自2018年成立以來,持續推動國際連結,此次參展也是繼今年1月與林茲電子藝術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後的重要合作實踐。「異響共聲」(Polyphony)展演計畫不僅呈現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在聲音科技與跨域創作的成果,也運用作曲、機械動力、互動程式、AI 演算、電聲設計、器樂演奏、VR 舞蹈創作等多樣形式,展現臺灣科技藝術的當代多樣性。

9月3日開展以來,人潮絡繹不絕,部份作品已有相關國際單位探詢邀請巡展可能。此外,3日晚間,駐奧地利代表劉玄詠亦特地出席觀賞盧佳慧於林茲電子藝術中心Deep Space 8K呈現的《向暘》、《蝴蝶蘭》兩件影音作品。5日則由叁式及Cicada演出《 Drift in Time》,當晚座無虛席,兩場演出均獲得現場觀眾熱烈反饋。

盧佳慧,《向暘》、《蝴蝶蘭》演出現場。圖/C-LAB提供
盧佳慧,《向暘》、《蝴蝶蘭》演出現場。圖/C-LAB提供

此外,由林茲電子藝術節主辦單位特別於4日為C-LAB舉辦的國際藝術人士交流會中,臺灣團隊與來自各國的藝術專業人士探討當代科技藝術的發展與挑戰及探詢未來合作交流可能,現場氣氛熱絡。C-LAB營運單位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亦親赴林茲,出席4日舉行的林茲電子藝術獎(Prix Ars Electronica)頒獎典禮,見證科技藝術未來的新潛能,其中亦有臺灣創作者獲獎,顯示臺灣科技藝術在國際舞台上的持續能見度及潛力。

9月6日在林茲安東.布魯克納大學的Sonic Lab的「流變儀」音樂會演出亦獲得在場專業人士讚嘆,整場演出緊湊豐富,全場爆滿、座無虛席。觀眾更於演後熱情前來恭喜並切磋交流,遲遲不捨離去。

彭俊亨亦偕同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主任黃意芝及文化部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秘書張祥裕,一同拜會2025林茲電子藝術節執行長暨藝術總監薇若妮卡.蕾柏(Veronika Liebl)及藝術節統籌與節目總監克莉絲托.鮑爾(Christl Baur),展開臺奧在科技藝術與當代文化科技領域的深入對話。蕾柏及鮑爾都欣見數量可觀的臺灣藝術家參與該藝術節展演,也談及未來可望與C-LAB展開更多元的駐村等交流合作,蕾柏並提及對臺灣傳統文化元素的興趣,鮑爾則提議與科學等不同領域的機構合作之重要性。同時,董事長彭俊亨亦於此行會晤未來實驗室(Futurelab)共同創辦人暨林茲電子公司首席技術長霍斯特.赫特納(Horst Hörtner)及資深研究員安娜.韋絲(Anna Weiss),詳細了解該部門的創立背景、在林茲電子藝術公司旗下的重要角色以及與工業產業界的密切合作,相關之實踐足以作為C-LAB旗下的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的重要參照。

本次「異響共聲」跨域展演計畫,透過多位藝術家與科技團隊的合作,從不同角度探索創作,展現臺灣在國際科技藝術交流中的創新能量,不僅作品獲得現場熱烈關注,讓臺灣創作者拓展國際視野、保持實驗創新的動能,也進一步鞏固了臺奧之間的藝文合作基礎。未來C-LAB期盼能持續推動更廣泛、多元且深度的科技藝術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