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USR計畫「綠旱雙脈」培育防災士 攜手社區共築韌性家園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09 11:45:57)國立中興大學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深化在地關懷,其USR計畫「綠旱雙脈.興水同心-兩河流域守護實驗室」9月6日至7日,於校內社管大樓舉辦「114年度防災士培訓課程」。本次課程由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與臺中市政府消防局的實務專家擔任講師,培育校內教職員生、社福團體、鄰里民眾近35位學員學習防災知能,一同打造永續韌性社區。
興大USR「綠旱雙脈」計畫,長期關注綠川、旱溪流域的永續發展,其中包含強化綠川、旱溪生活圈的社區韌性。計畫團隊深知臺灣位處天然災害頻仍的環境,近年來氣候變遷更帶來極端天氣的挑戰,因此提升社區自主防災能力至關重要。本次防災士培訓,正是本校將學術資源轉化為社區賦權的具體行動,旨在培育第一線的防災人才,建構「自助、互助、公助」的災害防救體系。
為期兩天的培訓課程理論與實作並重,首日課程涵蓋「防災士職責與任務」、「我國災防體系運作」,並由消防局隊員親自指導「基礎急救訓練」及「急救措施實作(CPR+AED)」,學員們專注學習,反覆練習,確保在危急時刻能發揮效用。次日則聚焦於「防災計畫實作與驗證」、「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及「社區避難收容場所開設與運作」等核心技能 。學員們透過分組討論,模擬災害情境,親手繪製社區防災地圖,將課堂所學應用於真實場域,氣氛熱烈。
參與課程的教師表示:「這次課程非常實用!以前總覺得災害離我們很遠,但經過講師說明臺灣的災害特性後,才驚覺平時準備的重要。現在學會了急救,也知道怎麼規劃家裡的避難包,感覺安心多了。」學生也分享:「這不只是坐在教室聽課,而是真的動手操作、分組規劃。繪製防災地圖的過程,讓我們更了解學校周邊的環境,也更能體會社區防災需要每個人共同參與。」而綠旱計畫的合作夥伴瑪利亞社會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幹部表示防災士課程內容十分充實,並期待未來能夠帶領更多瑪利亞的學員參與培訓課程,增進學員的災害應變能力。
本次防災士課程學員皆順利完訓,中興大學USR計畫不僅落實人才培育與社區賦權,更呼應了SDG 11「永續城市與社區」的永續發展目標。本梯的防災士新血,成為散播在社區的防災種子,未來將協助計畫推動防災教育宣導、強化社區災害應變能力,落實「韌性社區、永續家園」的計畫願景,共同守護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