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臺灣之名響徹夢洲園區 明年「我們臺灣」在臺灣相見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829 09:36:59)自8月26日起一連3天獲世博大會正式邀請進入夢洲園區Pop-Up Stage North主舞台演出的文化部主辦「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今(28)日邁入最後一天的演出,現場依舊在開場前就出現好幾排的民眾等待演出,昨日文化部臉書的首度直播,在直播時及接下來的回放至今累積破萬次的觀看,臺灣觀眾在留言寫下「超級棒的演出!看直播都感動到起雞皮疙瘩了」,也有日本觀眾說「謝謝您精彩的演出!We Taiwan」。文化部長李遠則預告,「明年將在臺灣讓大家看見『We TAIWAN』的精彩展演」。
「島嶼之聲:廟埕前的謝神戲」由9組團隊、6段節目組成,進入第3天的演出,現場互動更加熱烈,負責開場的「新勝景掌中劇」「酬神戲」,布袋戲搭配賜福口白,雖然沒有翻譯,但現場觀眾依舊感受到滿滿祝福,而熱切回應。緊接著的「不二擊聲音製造所」與「拚場藝術撞擊」以西洋樂器、傳統北管、電氣神將,現代及科技的組合,瞬間將現場帶入臺灣最傳統的「大神尪:神將繞境護島嶼」路程。雯翔舞團以身體演繹,也被號稱重現「麟洋配」獲得東京奧運金牌時經典「聖筊」畫面的「命運的安排:搏筊」,在今天一開始就連搏了2個「聖筊」。
總導演、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副教授杜思慧說,在夢洲這個容納來自四面八方觀眾的舞台演出,相較於語言,聲音及歌唱是最能快速凝聚觀眾共識及關注的媒介,所以選擇集結臺灣各地的聲音,成就「島嶼之聲」這個策劃概念。從現場觀察,確實進入第3天的演出,3段以人聲為主的表演段落,雖然可能唱著聽不懂的語言,卻都能瞬間讓現場隨著歌聲進入思念、感動、歡樂的場景中。
中場桑布伊與首次來到日本演出的「希望兒童合唱團」合作的「來自遠古的祝福:獻給天地」,唱出原住民族對這塊土地的真實聲音。桑布伊說,原住民族的聲音代表的是臺灣這塊土地長出來的音樂、語言,也是老祖先留給臺灣這塊土地最豐厚、最能代表臺灣獨特性的文化。他認為,如果每一個族群代表一個圖騰、不一樣的音樂代表顏色,在「島嶼之聲」的舞台上呈現的就是臺灣這塊土地上不一樣但是每個都是最特別的圖騰及顏色,「是非常豐富的」。
與桑布伊一起合作的「希望兒童合唱團」此次派出的是團員中13位「學弟妹」,指揮吳聖穎說,這群團裡頭最小的孩子,首次在沒有學長姐的陪伴下踏上日本的舞台,尤其採用全場清唱的模式,團員的專注力及彼此的緊密度要比平常更強大。令她感動的是孩子們確實比平常更專心,也因為站上這個舞台,他們更看見臺灣文化的多元,「我覺得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學習」。
由金曲歌王謝銘祐、師承唸歌國寶楊秀卿的張雅淳及客語創作歌手邱舒一同演出的「咱講的話:阿母的話」,先由耳熟能詳的曲調〈思想起〉開始,張雅淳說,為了符合謝神戲主題,她特別改編歌詞,藉由歌曲傳達臺灣是座多山的國家,感謝眾神明就像山一樣保護臺灣。對於這次能跟許多音樂人一起合作,張雅淳說,「表演完我也覺得很感動,感覺大家團結在一起,一起呈現臺灣文化」。
謝銘祐選唱了台語的〈五條港邊〉及與其他2人以台日客語合作〈星星知我心〉,謝銘祐說,台日版本的〈星星知我心〉,「終於在夢洲舞台再相會了」。這首1950年代的歌曲,呈現臺灣音樂受到日本演歌的薰陶,臺日間文化融合、分開、如今在此相會,「特別適合這個舞台」。演出時,謝銘祐特別以台、日、英語向觀眾介紹歌曲,他說,臺灣首要做的是被看見,而音樂就是最能和平傳達臺灣價值的媒介。邱舒特別選唱了媽媽白夢玲自創的〈思念亻厓个胞衣跡〉,這首她的媽媽唱給爸爸、媽媽,一首關於懷念故鄉的歌,能在這個世界的舞臺上唱出來,「我覺得是一種世代的傳承」。
最後幾位歌手共同合唱,以及布袋戲、電氣神將、搏筊舞者一起帶動的〈歡聚歌〉,依然讓全場熱烈拍手、哼唱、舞動回應,在歡樂的氣氛中,也帶著即將與「We TAIWAN」全系列活動告別的不捨之情。
最後一天演出的一個插曲是世博大會在演出前,來到演出現場表達他們受到的「壓力」,並表示大會將要遮蔽背板上的「國旗」熱氣球圖案。在文化部幾度交涉,強烈表達遺憾的立場下,終於友善地同意由文化部自行處理。因此,今天最後一場的演出,電器神將千里眼和順風耳是以靜態展示的方式,自然的立於背板前。而9組演出團隊,雖然在演出前就知道了這個情況而感到遺憾,但是包含希望兒童合唱團的孩子們都以更堅毅及勇敢的歌聲,唱出屬於臺灣的聲音;不二擊聲音製造所音樂總監薛詠之也說,雖然今天電器神將沒有辦法一起跟他互動演出,「但是我會更用力地把他們的份打進去」。結尾全場大合照不斷齊喊的「We TAIWAN」歡呼,也讓臺灣之名持續響徹世博會場。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這個狀況是再次提醒面臨的國際困境,更凸顯出以「臺灣」之名走向世界的不容易。但是這將近1個月「We TAIWAN」在大阪市中心、夢洲園區及網路上被叫響的「臺灣」,都是不可能被抹滅的真實。王時思說,從VS.、公會堂的演出都是自架的舞台,可以依循著自己的規劃設計節目,但是進入夢洲後,就必須遵循世博大會的所有指引,考驗相對更高。所以當時策劃團隊選擇使用「聲音」的策略,希望從第1個音符開始,大家就能理解、認識「這就是臺灣」。面對國際的困境,王時思也強調,「希望大家團結起來,一起來克服」,文化部也會用盡各種可能的方法,帶著臺灣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理解臺灣的多元,以及為了民主、自由所守護的人文價值。
長達近1個月的活動告一段落,王時思感動地說,過程中許多觀眾說「他認識更多的臺灣」、「好喜歡這樣的臺灣」、「希望可以趕快造訪臺灣」。臺灣從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樂、文學、電影、文化科技,創造一個以文化與世界溝通的管道,「我們會以這樣的方法論,繼續帶著臺灣前進其他國家及國際展會,與更多國家進行文化交流」。
「We TAIWAN」主創團隊成員,也是從公會堂文化科技展演到島嶼之聲的製作行政總統籌吳季娟說,從第一次會議參與討論到此刻完成最後一場演出已經350天了,當試著要整理這趟旅程的想法時,她最想說的仍是「感謝」,如果沒有每一個一起相伴的夥伴,沒有大家的相互理解、支援、互助、協作,根本走不到這一站。當然也要感謝的是臺灣人堅信的「奇蹟」,是所有宇宙力量促成、編寫了「We TAIWAN」這部有苦、有樂,但是最棒的劇本。吳季娟說,當看見日本的工作人員與觀眾對於演出團隊及內容的善待時,她相信「我們絕對都值得站上國際舞台上,讓更多人看見、發現來自臺灣底蘊培養的每一個能耐與技能」,謝謝所有在這裡一起相信的人。
文化部表示,「We TAIWAN」完成在世博夢洲園區3天的演出,雖然也代表著將近1個月在大阪的這趟「We TAIWAN」旅程告一段落。但是,為了讓臺灣及來不及看到精彩展演的觀眾有機會觀賞,文化部長李遠也宣告,文化部已獲得行政院支持編列預算,明年將有機會把「We TAIWAN」的展演活動搬回臺灣,讓大家一起在臺灣的土地上,繼續面向世界驕傲地喊出「我們臺灣」。
官網:https://wetaiwan.tw
X:https://x.com/wetaiwan_tw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wetaiwan.tw/
LINE:https://lin.ee/GwlNG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