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標準化病人增能升級 預約未來好醫師

發稿時間:2025/02/22 17:10:01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222 17:10:01)在AI浪潮席捲而來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的維繫更是難能可貴,而在醫療人力緊缺醫病關係緊張的時代,身兼「病人」、「演員」和「老師」三合一功能的「標準化病人」,雖然很少得到掌聲和關注,卻是肩負醫病之間重要的橋樑與提升醫療品質的重責大任。2月22日在花蓮慈濟醫院的一場全國標準化病人成長工作坊,主要在了解全臺北、中、南、東標準化病人遭遇的難題,透過工作坊讓標準化病人能順利升級,讓醫病更和諧,面對即將來臨的老人社會,一起預約好醫師的到來。

從2006年開始,台灣醫療教育引進標準化病人制度已經19年,聽起來硬梆梆地「標準化病人」,其實是醫病之間最重要的潤滑劑,也是培育醫師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之一。這群沒有醫療背景的素人,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教案或試題,提供醫學生在國家考試的臨床能力測試。為了公平起見,對不同的情境和考生,每次的演出和反應都必須「標準化」,即必須維持「一致性」,不能前後不一,但面對的是考生,所以又必須靈活應變、因人制宜;所以前置作業包括演技訓練、腳本研讀背誦、角色消化、臨場反應和回饋訓練等等,甚至常常為了貼近角色或考試內容所需,必須有外貌上的改變和不便,化老妝、戴義眼還必須接受身體檢查、被反覆包紮等等,非常不容易。

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在疫情過後首次來到東部,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全國標準化病人成長工作坊暨聯誼活動」。這次的工作坊是專為標準化病人增能及升級的課程,花蓮慈院教學部邀請了實力超強的師資陣容,包括已成為亞洲標準化病人研究與訓練指導標竿的婦產部副主任高聖博醫師、在學界積極推展訓練並應用於教學的慈濟大學學士後護理系謝美玲助理教授、花蓮慈院教學部標準化病人中心主任曾寶慧、副主任楊政達;而從2006年即成為台大醫院首批訓練的標準化病人、現擔任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長的陳淑宇也帶來精良師資,包括馬偕紀念醫院臨床技能訓練中心主任王明淑、馬偕紀念醫院標準化病人訓練師連靖婷和外科病房護理師組長鍾玉梅。而標準化病人更是從台北、台中、彰化、雲林等地齊聚花蓮共同升級。

花蓮慈院標準化病人中心副主任楊政達指出,花蓮慈院與其他訓練中心不同之處,在於分科更細膩,已經發展出不同科別不同教案的演出訓練方式,同時也常辦互動性的講座,讓學員更能增強記憶力、觀察力,以運用在教案與演出上。高聖博醫師也帶來「安全感」的課程,讓標準化病人增加自信,同時感受到被關心,也將這份信任帶到演出上,將更能放鬆的發揮。課程中以小組的形式,由馬偕醫院和花蓮慈院的訓練師團隊帶領大家從不同的困難中一起找到問題,不但集思廣益,增加向心力,也讓標準化病人感受到滿滿的支持。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陳宗鷹表示,在AI已經逐漸取代真人的時代,唯有人的「情」無可取代,也更顯珍貴。標準化病人願意在這個時候持續投身醫療教育,為未來訓練能與病人溝通、「以病人為中心」的良醫,非常值得尊敬。

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監事、同時是馬偕紀念醫院臨床技能訓練中心主任王明淑說,擔任標準化病人是一條專注而漫長的路,也是一條少人走的路,雖然沿途不常被看見、沒有什麼掌聲,但卻都是一群認真的人做著有意義的事,因為將來大家都是要把自己的身體,交給這群曾經栽培過的醫師。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長陳淑宇指出,種一棵樹最少要十年,而培養好一位成熟的醫師至少需要十五年,未來這些醫學生也都會成為照顧自己的醫師,若醫師好,病人就會好,所以現在就從自己開始,擔任標準化病人,等於為自己與他人訓練好醫師。

高聖博醫師表示,其實大部分的醫學生都很關心病人,只是有時候還沒被教會如何對待病人與家屬,標準化病人的投入其實是保護醫師也是保護病人,讓醫師更懂得如何照顧病人,默默付出為醫學教育奉獻,若醫學生將來開花結果成為良醫,這群標準化病人是最需要感恩的對象。

疫後首次標準化病人齊聚花蓮慈濟醫院,為培育良醫互相打氣,共同增能升級。(攝影/陳毅麟)
疫後首次標準化病人齊聚花蓮慈濟醫院,為培育良醫互相打氣,共同增能升級。(攝影/陳毅麟)

已成為亞洲標準化病人訓練師標竿的高聖博醫師帶來標準化病人安全感的課程,給予標準化病人滿滿的溫暖和提升的能量,獲得滿堂彩。(攝影/吳宛霖)
已成為亞洲標準化病人訓練師標竿的高聖博醫師帶來標準化病人安全感的課程,給予標準化病人滿滿的溫暖和提升的能量,獲得滿堂彩。(攝影/吳宛霖)

花蓮慈院標準化病人訓練中心擅長以分組和互動性的教學方式,加深學員的互動和觀察力與記憶力,在工作坊上發揮極大成效。(攝影/吳宛霖)
花蓮慈院標準化病人訓練中心擅長以分組和互動性的教學方式,加深學員的互動和觀察力與記憶力,在工作坊上發揮極大成效。(攝影/吳宛霖)

標準化病人和訓練師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和模擬情境,討論如何面對和解決訓練的困境,啟發眾人腦力激盪。(攝影/吳宛霖)
標準化病人和訓練師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和模擬情境,討論如何面對和解決訓練的困境,啟發眾人腦力激盪。(攝影/吳宛霖)

0Q6A8703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與花蓮慈院合作,以超強師資陣容提升標準化病人的能力。右起馬偕紀念醫院標準化病人訓練師連靖婷、馬偕外科病房護理師組長鍾玉梅、花蓮慈院婦產部副主任高聖博醫師、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長陳淑宇、花蓮慈院教學部標準化病人中心主任曾寶慧、慈濟大學學士後護理系謝美玲助理教授、馬偕紀念醫院臨床技能訓練中心主任王明淑,後排為花蓮慈院教學部標準化病人中心副主任楊政達。(攝影/吳宛霖)
0Q6A8703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與花蓮慈院合作,以超強師資陣容提升標準化病人的能力。右起馬偕紀念醫院標準化病人訓練師連靖婷、馬偕外科病房護理師組長鍾玉梅、花蓮慈院婦產部副主任高聖博醫師、台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長陳淑宇、花蓮慈院教學部標準化病人中心主任曾寶慧、慈濟大學學士後護理系謝美玲助理教授、馬偕紀念醫院臨床技能訓練中心主任王明淑,後排為花蓮慈院教學部標準化病人中心副主任楊政達。(攝影/吳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