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資產到綠能永續 南大教授群以行動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助力地方發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029 17:05:43)國立臺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本(10)月22日舉辦「南大社會責任的實施成果和未來展望」博雅教育講座,邀請本校六位教授分享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成果,展現南大在地方連結、文化保存與教育支持上的多元實踐。
臺南文化深厚,擁有全國最多登錄為國家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的資源。本校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戴文鋒老師自107學年度起以「認識多元族群」為課題,帶領學生進入部落鄉間,透過田野觀察並記錄族群文化特色。戴老師與計畫團隊累積成果豐碩,現有超過70部文化紀錄影片並分享於YouTube頻道(NUTN@南大幫),為在地文化資產的永續保存提供珍貴的資料。
視覺藝術與設計系李香蓮老師秉持「跨世代共融之創藝實踐」的理念,帶領學生駐點中西區銀同社區,推動跨世代之主題工作坊、藝術創作等活動,並活化社區閒置空間,打造「銀同創藝基地」,促進青銀世代的共學共創,深化大學與社區之間的連結。同時,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蔡米虹老師也積極投入灣裡社區,以多元的工作坊和營隊增強學生參與社區的動力,協助舉辦地方文化活動,並參與文創產品開發,共同提升灣裡地區的知名度。
教育學系歐陽誾老師自107年起執行「為偏鄉而教」計畫,以臺南市七股區十所小學為實踐場域,構築偏鄉教育行動平台,儲備教學人力並提升教學資源。第三期計畫將進一步整合南大環境生態、數位學習等各專長師資與校外機構,以戶外、環境、食農教育、英語學習及科技等多元主題的課程設計,持續深化對偏鄉教育的支持。
南大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的教師群中,還包括甫獲得今年星雲教育獎殊榮的特殊教育學系林千玉老師。林千玉老師致力研發創新輔具,設計「幸福集氣罐」幫助身心障礙學童手部訓練,並在募資平台上引發熱烈迴響,募得資金後製作的輔具已分送至全臺相關學校及機構。林老師的團隊也積極開發新型輔具並舉辦研習活動,協助特教班教師和家長自製輔具,為特教兒童提供更全面的學習支持。
在本次講座中,環境與生態學院傅耀賢院長也特別分享最新綠色永續計畫,結合南大的綠能專長與太陽能設備業者,在臺南山上區推動太陽能發電並普及綠能教育,並結合南大跨學系的師生,為偏鄉提供農產創新服務與學童課輔,讓南大成為促進地方生態與生產發展的重要夥伴。
講座中六位教授的精采分享,讓同學更深入理解「大學社會責任」的意涵,南大不僅是學術研究的殿堂,也是解決社會問題、實踐社會價值的重要力量。南大將持續深耕地方,帶動社會影響力,並鼓勵同學發揮所學,跨域合作,共同投入實踐社會責任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