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擴大學習環境的設計共創行動.加乘教育創新能量

發稿時間:2024/10/14 16:58:52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014 16:58:52)

學美.美學擴大學習環境的設計共創行動.加乘教育創新能量。
學美.美學擴大學習環境的設計共創行動.加乘教育創新能量。


回顧近年來的教育變革,從103年頒布《實驗教育三法》、108年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到112年《特教法》與113年《學生輔導法》終於迎來睽違10年的大幅修正⋯等重要里程。108年啟動的「學美.美學」計畫為此歷程中、由設計業界與教育體系所進行的大規模合作,串聯教育與設計之能量並產生加乘效果,迄今已協助全國共91所公私立高中職、國中、國小等成為美學學習環境的示範學校。透過先後公開徵選學校及專業設計團隊,導入具前瞻性的設計思考,加以教學理念與方式的共創,為臺灣提出未來學習場景的示範。

112年「學美.美學」於公開徵選期間共計有145所學校提出申請,經過專業評審團評選後,共遴選出16組的合作學校與設計團隊攜手完成學習環境的改造。今年的改造案例呈現了教育現場的趨勢焦點,包括因應創新教學法而亟需轉型跟進的教學場域,如雲林縣華南實小與臺南市左鎮國中改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教室、澎湖縣澎南國中打造兼具在地與國際文化接軌的海島美感基地、嘉義縣民和國中以專研原住民族科學與人文專題的理化實驗室為改造標的等。校園中的生活場景也被賦予更多無形的教育機能,如新北市自強國中改造位於校門口的傳達室,作為親師短暫會晤的第一線堡壘;臺北市芳和實中將學生每天上、放學都要經過的穿堂改造為外展探索式學習(Expeditionary Learning)的學生成果藝廊等。

繼去年完成首間特教教室(高雄市四維國小)改造的廣大迴響,今年新改造完成的臺南市新化國小、雲林縣崇德國中皆以提供特教生教育、活動與知覺動作訓練的教室作為改造標的,並在設計上強調「普特融合」的包容性與應用性。宜蘭縣五結國中的改造標的則是諮商輔導空間,顯見臺灣教育界愈來愈重視各類學生在身、心支持環境的多元需求。此外,走過第五年的「學美.美學」計畫,更首次邀請學生加入改造行列,由高雄市新莊高中以公民課程結合參與式設計,實踐全光譜使用者共創校園環境的精神。

國立關西高中由十彥建築與米索空間設計,共同設計。
國立關西高中由十彥建築與米索空間設計,共同設計。


本次的合作學校共通的創新亮點之一,即是利用所在鄉鎮或部落的特色文化開發出獨樹一幟的「活教材」,學習的觸角從原本制式的課堂向外擴展延伸,啟發學生在知識與體驗上探索更多的可能。爰此,教學現場的改造奠基於教師與設計團隊的聯手出擊便更顯關鍵。位於新竹製茶重鎮的國立關西高中,擁有全台唯一且歷史悠久的製茶實習工廠,惟因時代變遷與產業凋零,致使曾見證臺灣茶業歷史的珍貴機具逐漸閒置。設計進場後,校內聯合各科別老師們進行課程的合作共備,並在與改造團隊「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及「米索空間設計」的討論過程中,開發出全新課程—「製茶學:製茶設備之演進」。以此為基石,設計團隊不僅將實習茶工廠的內部空間重新規劃為教學、實作及展覽三大區及其相對應之動線,更以鋪陳茶產業文史的沈浸式展示層次,將實習茶工廠打造為製茶產業博物館,同時打開工廠南側大門作為主要入口,一掃室內塵封多年的晦暗,引入校園綠意與天光,並以「鎮校之寶」—檜木製望月型揉捻機作為迎賓的禮讚大使,在彰顯「關西製茶所」的特色與價值外,延續老茶工廠的文化與精神。

做為嘉義縣原住民族教育資源中心的民和國中,位於通往阿里山的必經之路上,鄒族的逐鹿部落即位於學區內。校方致力將原住民族議題融入跨領域課程的共備教材,其中自然領域強調「科學與文化對話」的學生研究成果,更在全國中小學科展競賽中屢獲大獎。重視前期人文觀察與田野記錄的改造團隊「群作築耕建築室」,經過多次訪談部落耆老、原民工藝家及清大原民中心教授,從扎實的田調內容裡擷取山與自然中的「三角形」,以此元素為基本型態,整合貫穿於實驗教室內東西向的燈槽至系統櫃的設計之中,並回應不同實驗規格與行為情境的需求,打造出一間融合遠山近學、清新脫俗的原住民族科學實驗室。

雲林縣華南實小由無有設計、林子文建築師事務所,共同分享案例成果。
雲林縣華南實小由無有設計、林子文建築師事務所,共同分享案例成果。


座落於雲林古坑山霧中、2017年正式轉制公辦公營的華南實小,以「戶外教育」為主題發展校內特色課程,將山野淬鍊、走讀踏查、服務旅行及公民參與等內容,貫徹於四季課程之中,學生也透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個人作業等各式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模式,轉換並應用不同的學習策略與工具進行課堂討論;因此,既有的制式化教室與教具已不符現今實驗教育的需求,亟需改造為更能對應師生互動的學習環境。設計團隊「無有設計」與「林子文建築師事務所」開發設計出的移動式白板車作為教室裡的主角,在空間裡形成由小至大的「版面」,提供學生依不同的規劃及程度,進行連續性表達、溝通及反饋的學習模式,實踐PBL課程的核心價值與精神。

將焦點轉向不同於偏遠山區,而是位於城市中心的實驗學校—臺北市芳和實中,以「探索、跨域、遠征」為願景、「城市探索」為主題核心,透過跨領域的外展探索課程,以及每學期的「學習慶典」整合及展示學習成果;作為學校迎賓門面的穿堂,即是展現學校特色與凝聚學生自信的絕佳所在。改造團隊「陳彥儒建築師事務所」及「乙乙設計」首先打開穿堂外側封閉的玻璃門,引入光線與風的流動,然後輕巧地置入一道半虛實曲面牆,形塑更出開放的展覽區域,同時提高場域的包容與公共性。此外,善用旋轉樓梯下方的閒置空間,以回收橡膠再製成連緜起伏的弧形緩丘,圍塑出一處讓學生可以輕鬆閱讀、閒聊的放鬆驛站。

另一趨勢焦點則是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面臨快速變動的環境及來自不同面向的各種壓力,透過校園輔導幫助學生達到心理健康的需求顯著增加,因此,友善、溫馨與安全的輔導諮商空間已然成為學校必須積極面對的重要課題之一。宜蘭縣五結國中,有將近10%的學生屬於高關懷個案,然而卻只能在一間普通的閒置教室中以簡單的桌椅、地墊及辦公家具,勉強作為個人與團體輔諮室。兼具建築設計及諮商心理學研究背景的「十作設計」進場後,從陪伴學生探索自我及潛意識出發,透過室內外動線節點的重新規劃,布局出一條讓師生得以安放身心的幽靜小徑,引導學生漫步至探索內在的心路,進行一對一敞開心房的談話,或是能夠自在地與同儕進行互動分享。在建築與空間的設計策略上,打通隔間釋放空間,讓校園綠意盎然的草地與活力陽光不但能進入輔諮室,也進入來到這裡的每一位師生,塑造五結國中一處充滿擁抱及全然接納的小天地。

透過由學生親手打磨木片、鑽孔、上色等參與實踐過程,打造出三灣國小食育教室的櫥櫃上獨一無二的造型門把。
透過由學生親手打磨木片、鑽孔、上色等參與實踐過程,打造出三灣國小食育教室的櫥櫃上獨一無二的造型門把。


「學美.美學」走過第五個年頭,更加重視如何驅動學習與環境的創新循環。學習環境的形成是集體營造的過程,在校園改造的道路上,擴大多元參與的開放性、創建一個讓教育者、設計者、使用者(學生與老師)都能充分對話的機制平台,是今年最重要的目標行動之一。苗栗縣三灣國小大坪分校所改造的食育教室便擁有由設計團隊與師生共同創作的回憶。「織理設計」協同老師規劃一堂木工課程,將學生們的上課內容與校園生活轉化為故事文本後,引導孩子們繪製出想像各異的情境插圖並以此作為造型元素,透過由學生親手打磨木片、鑽孔、上色等參與實踐過程,打造出三灣國小食育教室的櫥櫃上獨一無二的造型門把,是這次校園過程中、最珍貴也最亮眼的存在。

高雄市新莊高中的公民專科教室改造,更是首度將學生納入「改造團隊」之一。由校方、設計團隊及學美工作小組共同規劃,以公民科教學場域改造精神為基礎,透過課前的問卷普查及4堂「公民審議×參與式設計」的課程,帶領學生以參與式設計之方式加入校園改造行列,聚合出以「學生為使用者中心」的設計意見,並納入改造方案中。同時也將同學們實際走進左營與鳳山等舊城區所採集到的地方色彩,再製成影音實作室的簾幕圖樣,讓新莊高中的公民教室不僅更接地氣,更延續師生共創的集體記憶。

CLASS PLAY 走進.學美展覽,自即日起至11月20日在台灣設計館展出。
CLASS PLAY 走進.學美展覽,自即日起至11月20日在台灣設計館展出。


112年「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開創出超越傳統式主題學習空間的想像,為現今甚至是未來的學習環境,引領出不同與一般的光芒,相當值得第一線教育現場的師長,以及關心孩子學習環境的家長們共同關注。教育部及台灣設計研究院,自即日起至11月20日在台灣設計館(位於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內)推出「CLASS PLAY 走進.學美」展覽,期待透過詳盡解析今年的校園學習環境美感改造案例,讓全台灣學校持續接力,從學習趨勢的改變,看見教學場景的創新,打開學習環境更豐富多元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