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民藝術家紐西蘭展出 跨海連結共鳴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708 17:21:12)駐雪梨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在文化部支持下,與紐西蘭享譽國際的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連恩.萊藝術中心(Govett-Brewster Art Gallery/Len Lye Centre)攜手辦理的臺灣原民藝術展「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無中心、無邊界)於7月6日開幕,展出拉飛.邵馬(Lafin Sawmah)、安聖惠(峨冷.魯魯安Eleng Luluan)、陳豪毅(Akac Orat)及林琳(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4位藝術家去年在紐國駐村返臺後的創作成果。
展覽源自臺紐合作的臺灣原民藝術家駐村創作計畫,展出作品呈現多重信念,包括集體責任和社群精神,人類社會與土地和海洋的不可分割性,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牢不可破的紐帶,展現與紐西蘭的共鳴。展覽名稱即從群島觀點出發的思考精神,抗衡殖民傳統所慣用的畫分疆界、身分同質化與編年記事。
參展藝術家也特別跟觀眾分享各自的創作理念。拉飛.邵馬(Lafin Sawmah)的作品由其遺孀、藝術家葉海地(Heidi Yip)代表說明。葉海地分享,拉飛創作來自對海洋的深刻感受,因阿美族航海及造船技術近乎失傳,拉飛造訪紐西蘭最大艘戰船時大受震撼,啟發作品「星星的方向」創作。作品刻畫出船隻的構造及導航標誌,包括航海重要的「南十字星」,以及代表即將靠近陸地的海鳥雕塑。現場也播放影片,介紹拉飛嘗試製作獨木舟的過程,以及在其他部落青年和夏威夷耆老的共同祝福下,完成下水航行。
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指出,作品「沒有人是別人」發想源於在紐西蘭駐村時,見到氣候變遷對當地深刻的影響,因此創作這件作品時而從高空俯看,時而從海底往上仰望的角度來思考,希望觀展者能夠有不同的體會。
來自卑南族及阿美族的藝術家陳豪毅,這次未能親自出席,由葉海地代為介紹作品,其作品「蕨之心」以「藤」為素材,創造出一條森林走道意象,與毛利文化中的蕨類、象徵「永續」的螺旋等文化圖騰呼應,並融合臺灣特色。
卑南族藝術家林琳對毛利族特有的「螺旋」形圖騰也非常有感,一直研究其與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連結處,最終在空拍臺灣原住民舞蹈中看見了。她表示,作品「變形者」的靈感來自卑南族傳說,特別是變形人的概念,「變形人是2個人背對背相連、4手4腳,他們必須分開,任意變換樣貌,才能正常生活,這像是原住民的處境,要保護傳統核心,並在主流社會生存」。
駐紐西蘭代表歐江安、駐雪梨文化組長陳芝儀也前往開幕式支持。歐江安表示,臺灣當代原住民特展象徵臺紐兩國原住民具部落文化及信仰的同根性,共享自由價值觀。4位藝術家將臺灣原住民文化與傳承發揚光大,超越羈絆與地理藩籬,原住民藝術家作品巧妙融入紐西蘭與毛利文化元素,更是對生命意義的體現與共同呼喚,令人感動。
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長札拉.斯坦霍普(Zara Stanhope)在開幕活動尾聲,為藝術家們戴上具毛利代表性的紐西蘭石pounamu項鍊,伴隨著現場的毛利語歌聲,3位藝術家感動拭淚,氣氛溫馨。
安聖惠在會後表示,從去年開始,整個過程中感受到紐方的認真態度,透過彼此學習交流,視野一定會不一樣。她特別提到,這次到紐西蘭佈展前,因緣參與毛利人的新年,過年的第一天是緬懷逝去的親人,大家在儀式上也一起懷念拉飛,彼此若沒有深刻的交流,以嚴謹的毛利文化,應該不會接受一個外人,所以葉海地跟她非常感動。
林琳表示,「感謝我的作品帶我來到這裡,一趟不可思議之旅,對我來講已經醞釀了12年,從第一件作品到我來到這裡,我終於成為了我自己的那個勇敢的人!」
葉海地則說,「阿美族跟毛利人之間很遠古的聯結又重新被喚醒了,藝術家們從去年來到這裡,直到開幕是展現聯結的階段成果,希望這個聯結可以一直被喚醒,把這些文化傳遞到我們的下一個世代,Hope the culture carry on!」
臺灣原民藝術展「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無中心、無邊界)官網:
https://govettbrewster.com/exhibitions/2024/without-centre-without-lim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