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以『我』為媒介」座談 捕捉藝術行為中的自我身影

發稿時間:2024/06/19 12:06:5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619 12:06:53)攝影定格藝術行為的瞬間,紀錄藝術家以自我身體展現生命探索的歷程,同時留下創作路途中的軌跡風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當期展覽「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將於6月22日舉辦「以『我』為媒介:行為藝術、攝影與身體」座談,邀請參展藝術家石晉華、劉秋兒,以及當代藝術學者王聖閎,一同分享他們由身體感知到行為藝術創作,以「攝影」所開展的創作景觀!

從身體到行為 談攝影在創作演繹上的角色
許多藝術家將「自我」當成最直接的靈感來源,不管他們是從日常的觀察與紀錄出發,或是以行為表演方式與社會互動抗衡,都說明了藝術「以『我』為創作媒介」可以創生深刻的意義。藝術家石晉華因患有幼年型糖尿病,17歲開始日復一日監測身體狀態,因而意識到「身體」不僅是工具,更是精神實踐與鍛鍊的場域。本次展出作品〈走鉛筆的人〉,是他歷經20年、積累60次持筆行走的藝術創作,隱喻人生的輪迴,展開對存在的省思。

劉秋兒則以「行為藝術」為創作方法,他在1991年共進行26次的行為展演,每次都背著裝滿圖畫盒的大垃圾袋,到美術館等藝文空間找人欣賞,然而他的作品〈繪畫秀〉並非是垃圾袋中的圖畫,而是攝影所紀錄的行動過程,表現「作畫與看畫」、「觀看與被看」之間永無止境的循環關係。

本次座談將邀請兩位藝術家與學者王聖閎進行對談,從他們以身體作為創作媒介的角度切入,透過攝影鏡頭所呈現的時間與生命經驗,解讀自我與創作間的對話關係,同時也思考攝影在紀錄行為藝術展演上的關鍵角色。

系列座談與展覽 探問自我及認同議題
「自我」除了是創作媒材外,對於身分議題的探問亦是本次展覽關注的主題。7月13日將舉辦「由『我』顯影:攝影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座談,邀請藝術家高俊宏、何孟娟、拉勒俄嵐.巴耷玬(郭悅暘)分享他們透過再現自我,開展對於身分認同議題的思考。

「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藉由系列座談活動來透析藝術中或深或廣、或私秘或普世性的生命課題,了解藝術家以「自身」為創作媒材的原因,以及他們經由「自我」所欲開展的身分認同探索。更多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本館「當期活動」資訊與社群平台:ncpi.ntmofa.gov.tw。

以「我」為媒介:行為藝術、攝影與身體
座談報名:https://reurl.cc/1vWd39


「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期展覽
凝視自我
展覽期間:2024年4月23日起至2024年8月18日
展覽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301-303、305展覽室
展覽資訊:https://reurl.cc/5vpGeR

反身顯影
展覽期間:2024年5月16日起至2024年9月22日
展覽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201-203展覽室
展覽資訊:https://reurl.cc/GjEo73

(廣告)

「以『我』為媒介:行為藝術、攝影與身體」座談,活動主視覺。
「以『我』為媒介:行為藝術、攝影與身體」座談,活動主視覺。

石晉華〈走鉛筆的人〉紀錄自己持筆行走的過程和筆跡,透過重複身體行為及筆跡變化,隱喻人生的輪迴,省思自我存在。石晉華,〈走鉛筆的人〉,1996-2015,藝術家授權。
石晉華〈走鉛筆的人〉紀錄自己持筆行走的過程和筆跡,透過重複身體行為及筆跡變化,隱喻人生的輪迴,省思自我存在。石晉華,〈走鉛筆的人〉,1996-2015,藝術家授權。

何孟娟〈我有無與倫比的勇氣——溫、良、恭、儉、讓〉,將自己打扮成大兵模樣,透過符號的衝突並置,隱喻身分追尋本就是場無止盡的抗爭。何孟娟〈我有無與倫比的勇氣——溫、良、恭、儉、讓〉,2008,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何孟娟〈我有無與倫比的勇氣——溫、良、恭、儉、讓〉,將自己打扮成大兵模樣,透過符號的衝突並置,隱喻身分追尋本就是場無止盡的抗爭。何孟娟〈我有無與倫比的勇氣——溫、良、恭、儉、讓〉,2008,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劉秋兒〈繪畫秀〉紀錄自己帶著裝有作品的黑色垃圾袋,到處找人欣賞,並發送「背叛宣言」的行為過程。透過行動,探討藝術作品如何被觀看及賦予評價。劉秋兒,〈繪畫秀〉,1991,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劉秋兒〈繪畫秀〉紀錄自己帶著裝有作品的黑色垃圾袋,到處找人欣賞,並發送「背叛宣言」的行為過程。透過行動,探討藝術作品如何被觀看及賦予評價。劉秋兒,〈繪畫秀〉,1991,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拉勒俄嵐・巴耷玬(郭悅暘)的〈自我可望〉中,他回到故鄉山林,穿戴耆老傳下的衣物,以之作為中介物,重新定義當代青年在部落中的自我角色與定位。拉勒俄嵐・巴耷玬(郭悅暘),〈自我可望〉,2024,藝術家授權。
拉勒俄嵐・巴耷玬(郭悅暘)的〈自我可望〉中,他回到故鄉山林,穿戴耆老傳下的衣物,以之作為中介物,重新定義當代青年在部落中的自我角色與定位。拉勒俄嵐・巴耷玬(郭悅暘),〈自我可望〉,2024,藝術家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