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爽的週末,近百名遊客在立川漁場快樂闖關玩科學,體驗仿生之美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7 17:01:24)花蓮週末難得涼爽好天氣,許多遊客來到壽豐在地知名觀光景點-立川漁場摸蜆仔、吃蜆仔,享受休閒養殖漁場自然風光。東華大學環境暨海洋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楊悠娟教授,5月25日(六)帶領「仿生與環境」通識課程的26位學生,攜手立川漁場舉辦成果發表會,特地設計老少皆宜適合全家參與的仿生科學實驗遊戲,讓現場近百名的遊客,共同度過好玩有趣的探索自然學習之旅。
為何鴿子總能飛回巢?鮭魚總能洄游回出生地?原來他們體內有奈米磁顆粒,等於在身上安裝了生物羅盤,而生物科技進而應用生物磁效應在癌症醫療上,讓許多遊客驚嘆。因著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盛名,許多遊客聽過奈米(nm),但透過關主介紹才知道奈米是十億分之一公尺,而奈米技術連結仿生能產生哪些奈米功能呢?抗菌、抗汙、防蝕、耐磨…太多面向了,故紛紛表示認識奈米標章很有用。然而奈米聽起來太抽象,所以設計黏貼組合兵乓球遊戲,讓遊客理解結構空隙變小可增加強度、韌性的原理,進而理解奈米合金概念,現場多組親子PK看誰的組合兵乓球丟不碎,笑聲不斷。而來到立川漁場,吃完的蜆仔殼也可以拿來做實驗,跟其他礦石比硬度,或者比較燃燒前後的差別,進而認識貝殼效應,有小朋友對敲擊測試玩上癮,砸完所有貝殼才肯離開。
東華大學環境暨海洋學院積極推廣科普與環境教育,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楊悠娟教授與物理系曾賢德教授,透過「仿生與環境」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環境連結,也訓練學生的溝通表達口才與實驗操作技術,讓修課同學勇於接觸人群並樂於推廣科普知識,將日常生活中仿生科學的現象和應用,用簡單實驗轉譯科學知識,讓當天參與的大朋友、小朋友開心學習到多種仿生科學效應。
除了花蓮,5月25日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仿生與環境工作坊」團隊與「台灣仿生科技發展協會」合作,參與由金車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地球2.0的未來生活」永續園遊會,帶來四個有趣的仿生動手做實驗:從「仿生連連看」遊戲中了解,何謂「仿生」?我們如何與大自然學習,尋找解決人類生活中問題的策略。「貝殼效應」實驗中藉由貝殼的結構,了解貝殼如此堅固的秘密以及硬度的概念。「蓮葉效應」實驗中透過滴水實驗,了解蓮葉「出淤泥而不染」的秘密」。「仿生鳥喙」實驗中瞭解鳥類如何利用結構發展最適合生存的策略。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參與的大朋友、小朋友及銀髮族朋友們都非常踴躍,期望大家都可以從有趣的仿生動手做實驗中,多多與大自然學習。
「很有趣的設計,很喜歡!」、「聽說有這個活動,我趕快帶孩子來玩,可惜花蓮沒有科學教育館,希望能有固定科學動手做的場所」、「聽同學說這是通識教育課程的成果展,我覺得很驚訝!同學的解說及實驗表現很好,不輸專業科系的學生。」、「互動性再高一些會更好!」主辦人楊悠娟教授表示,感謝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三創計畫及國科會科普活動計畫的經費支持,立川漁場的場地支援,以及遊客的肯定,以後將持續帶領同學設計更豐富有趣的活動,達到「您動手教Do it by yourself、我教中學Learn it by teaching」的目標。
6月2日(周日)早上10時到下午2時於立川漁場繼續辦理第二場,歡迎全民一起Fun仿生!更多活動資訊請參考
全民x仿生x環境 https://www.facebook.com/ernt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