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檢大小事報乎你知! 花蓮慈院爸媽教室開課分享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14 10:55:12)無論是懷孕第一胎,還是已經有過生產經驗的孕婦,產前檢查(以下稱產檢)都是複雜卻不能省略的重要步驟;隨著孕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檢查項目、方法和應注意事項。花蓮慈濟醫院婦產科陳姵辰醫師表示,產檢的目的除了檢測胎兒可能有的基因異常及估算成長狀況,也包括篩檢出高危險妊娠的風險,並幫助減少孕婦懷孕期間生理和心理的不適,讓媽媽在懷孕期間能維持身心健康,最後能順利且安全地分娩並生下健康的寶寶。
國民健康署自2021年起將健保給付產檢次數從10次上調至14次,陳姵辰醫師建議懷孕的媽媽可以在第8週做第一次產檢,並依照國健署《孕婦產檢加值手冊》指示,隨著懷孕中後期提高產檢頻率,在第8週至第28週,期間每4週進行一次產檢;第28週至第36週階段,每兩週進行一次產檢;第36週至第40週則每一週進行一次產檢。
陳姵辰醫師表示,其中除了量測身高、體重、血壓等基本的理學檢查,並透過問診了解過去的病史,還包括血型、梅毒、HIV病毒、貧血等常規項目的抽血檢驗,以及妊娠糖尿病、乙型鏈球菌的檢測。若是選擇自然產的孕婦檢測出有檢測出有乙型鏈球菌帶原,會在待產過程中施予抗生素,避免寶寶出生時遭到感染,導致後續併發腦膜炎,引起共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風險。
臺灣的生育率逐年下降,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親珍貴的寶貝,近年來也越來越多爸爸媽媽選擇在健保給付減免的產檢之外,額外自費做更精密的檢查項目。比如在孕前期抽血或做胎兒頸部透明帶超音波,計算寶寶是唐氏症的機率;或是做非侵入性的染色體篩檢「NIPT」,懷孕10週即可進行,不僅能檢測唐氏症,還可以同時發現其他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陳姵辰醫師指出,若孕婦超過35歲,或因其他生理因素使生產風險較高,也可透過抽取羊水,直接採集寶寶的代謝物,更精確地檢測各式染色體異常的可能性。
為了幫助民眾更了解健保給付的14次產檢細節,或者進一步選擇適合媽媽和寶寶的自費產檢內容,花蓮慈院婦產部將於6月7日舉行下一場「爸媽教室」衛教講座。除了有陳姵辰醫師介紹「孕期檢查指南」,還有牙科部兒童牙科李嘉諭醫師分享「嬰幼兒口腔保健」,報名相關資訊會在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粉絲專頁公告和更新,屆時歡迎爸爸媽媽們一起來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