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珮芸及周見信紐約分享 「來自清水的孩子」 講座大受好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01 10:25:46)《來自清水的孩子》作者游珮芸、繪者周見信及譯者金翎應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邀請,4月24日至26日至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紐約公共圖書館舉辦講座。本作英文版分為上下兩集,甫由美國出版社Levine Querido於美國出版。出版社總編輯雷凡(Arthur Levine)出席講座與作者、繪者及譯者相見歡,雷凡談起買下英文版版權的原因,是他到義大利波隆那書展看到周見信的繪圖深受吸引,在知道故事內容後馬上簽約,他說「一切都是因為藝術而起」。
《來自清水的孩子》是臺灣首部政治受難者蔡焜霖的傳記圖像小說。在每一場講座的開頭,均先播放國家人權博物館授權的蔡焜霖口述歷史影片,短短幾分鐘讓觀眾對蔡前輩的一生有了初步認識。作者游珮芸述說遇見蔡焜霖及創作圖像小說的初衷,把個人的各階段故事與歷史重要事件作連結;蔡焜霖愛唱歌,也讓歌曲反映不同時代的背景。有讀者問到蔡焜霖本人對於這部作品的想法,游珮芸說,蔡焜霖一起參加創作過程,也提供意見;從訪談、製作、出版宣傳和得獎的頒獎典禮,他都全程參與,「每次見面他都帶巧克力給我,全部都是最寶貴的回憶。」
繪者周見信提到自身一向以繪本創作為主,幾年前逐漸關注臺灣歷史的主題,也馬上答應慢工出版社總編輯黃珮珊的創作邀約,《來自清水的孩子》因此成為他的首部圖像小說作品。從國中美術班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科班訓練,周見信熟悉各種繪畫媒材及技法,決定把蔡焜霖四段生命歷程用四種完全不同的風格表現,同時又以角色設定前後呼應貫穿,讓讀者不會誤以為是四個不同繪者的作品。另外,因為是紀實的內容,找資料考證的時間往往比繪圖本身更加費時。
游珮芸分享,日語、台語及臺灣華語是蔡焜霖生活上自然使用的語言,與臺灣政權更迭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這是創作刻意安排的策略,也讓譯者金翎的工作更具挑戰。金翎說,《來自清水的孩子》的英文書名是「The Boy from Clearwater」,英文版以三種顏色表示不同語言,4月初剛獲得美國全球青少年文學翻譯圖書獎(Global Literature in Libraries Initiative Translated Young Adult Book Prize)。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也表示,「讀起來雖然都是英文,但帶領讀者從視覺上理解語境的意義,是非常巧妙的安排。」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計畫主任劉昭慧(Chao-Hui Jenny Liu)則提到,她5歲搬到美國,家裡講台語,當讀到《來自清水的孩子》以文字表現台語時感動不已。
作者游珮芸、繪者周見信及譯者金翎將繼續飛往德州,出席在休士頓及奧斯汀舉辦的4場文學講座。講座資訊可至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官網(https://tccny.moc.gov.tw/ch/News_Content.aspx?n=736&s=208039)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