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社會學系環境社會學師生參訪花蓮市清潔隊 瞭解垃圾處理及體認垃圾減量重要性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429 16:04:57)東華大學社會學系環境社會學課程,4月26日在教學卓越中心三創計畫經費支持下,前往花蓮市清潔隊瞭解花蓮市垃圾處理業務、園區內各種環保設施的規劃,並且一窺垃圾掩埋場的現況。
由於0403地震過後,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賑災辦公室進駐花蓮市清潔隊二樓,負責受理民眾通報房屋修繕工作,因此當天園區看起來頗為繁忙。參訪的學生在清潔隊解說人員同意下,為未能實際參訪同學錄下參訪實況外,更有小組要以參訪內容為主軸製作新聞報導,並且跟花蓮市清潔隊隊長建立關係,以便後續進一步採訪。
此次課程學習重點有二,一是瞭解清潔隊業務及環保設施,二是踏查垃圾掩埋場。首先由吳慶展隊長解說花蓮市清潔隊的各項業務與環保設施。吳隊長曾獲全國十大模範清潔隊長,不但非常重視清潔隊環保設施、機具管理,以及職業安全外,也會努力爭取經費改善清潔隊員的工作環境。例如在資源分類區上方架設大面積的隔熱黑網,以保護清潔隊員在盛夏工作不受曝曬之苦;又例如在垃圾車後面加裝護欄,以保護隨車隊員的安全。
在現場可看到隊員用小山貓及輸送帶,由專人有系統地挑出回收資源,如紙類、保特瓶、鋁罐等,並分類收置,最後無法回收的垃圾就直接送到垃圾車上載走,整個過程非常迅速而流暢。此外吳慶展隊長也說明園區如何利用屋頂及地下儲水設施蒐集雨水及地下水,沖洗垃圾車,維持清潔衛生。未來也會在屋頂加蓋太陽能板,供園區夜間照明,不但維護園區安全,也更環保。
隨後參訪行程由林立峰分隊長及負責回收業務的羅聖文助理員帶領踏查回收場及垃圾掩埋場。進入回收場,就看到成堆廢棄的液晶螢幕及電視、堆積如山的民生用品、一堆滅火器、報廢的汽車及腳踏車等各佔一個角落。羅聖文助理員指著一堆混雜著兒童推車、折疊椅、家具等等雜物表示,這類由各種材質混成製作的物件理論上可以回收,實際上不容易找到回收商收購,因為光是分解不同材質就很費工費時。即使有些方便回收的物資,也會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一旦無利可圖,也會乏人問津,最後只能堆置在場區內。有學生發現有椅子狀況良好卻遭丟棄的情況。經過廚餘區,瞭解到清潔隊會把從機關學校收集的生廚餘,如不要的蔬菜、果皮、樹枝、樹葉等,經過自然發酵,變成可用於林園植栽的堆肥。
最後抵達垃圾掩埋場。花蓮市垃圾掩埋場於民國86年啟用,已於101年3月滿場而進行封場。然而花蓮縣境內完全沒有垃圾焚化爐,直到台泥和平廠去年啟用氣化爐以前,花蓮縣北區的垃圾只能運往宜蘭利澤焚化廠焚燒,去化量也有限。最終無法焚化的垃圾也只有「暫置」在掩埋場內,形成一座又一座的垃圾山。
在垃圾山的旁邊及後面還看到不少用白色塑料打包好的垃圾,層層堆疊。林立峰分隊長說平均一包垃圾1公噸。根據花蓮縣環保局報導,這個由環保局爭取的垃圾打包計畫,總經費3,870萬元,用以打包三萬噸垃圾。打包後暫置掩埋場,待台泥和平廠運用水泥窯高溫處理垃圾的氣化爐正式啟用後,再運去焚燒。原本去年開始啟用的台泥氣化爐一天大約可以去化200公噸花蓮的家用垃圾。奈何0403及0423的地震後,蘇花公路只能走小型車,花蓮市的垃圾一時之間也無法送到和平。面對花蓮市平均每天製造的65公噸垃圾,林立峰分隊長表示,目前只能先暫置於鳳林垃圾掩埋廠應急。
踏查垃圾掩埋場後,老師帶著幾個還有興趣多瞭解垃圾問題的學生再去看看旁邊的環保公園。位於奇萊鼻燈塔不遠處的環保公園,其實是民國84年復育綠化的垃圾掩埋場,草皮下是座埋有多達百萬噸的垃圾山。由於就在海邊,經長年海浪不斷侵蝕,垃圾陸續裸露,也曾因颱風造成邊坡崩塌、垃圾落海的問題。先前曾透過「花蓮市垃圾衛生掩埋場邊坡整治工程計畫」加設護網與植披。如今有些護網仍裸露可見。此外,從環保公園也可以清楚俯看旁邊的垃圾掩埋場。
參訪後有同學表示,平常很難去到清潔隊跟掩埋場,透過專業解說可以清楚瞭解清潔隊工作業務,以及垃圾處理實務上遭遇的困境。也有不少同學表示親眼見到垃圾山的衝擊,垃圾味、垃圾水、在垃圾山看到的鳥類、動物、從事回收工作的隊員,整體的情景,不管是視覺上或是嗅覺上,都遠比在教室上課更為深刻。
感謝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經費的支持,以及花蓮市清潔隊專業的解說,讓師生親身看到垃圾山就藏在花蓮美麗的海岸邊,也理解到生活中的垃圾丟到垃圾車之後的去處,以及在大家看不到的垃圾掩埋場內,實際上又有哪些問題,是一堂優質且引人深思的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