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地震心慌慌 兒童藝術治療撫平焦慮

發稿時間:2024/04/24 16:10:4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424 16:10:43)4月22日至23日,大小地震不斷,密集的搖晃使不少人已分不清是地震還是頭暈,何況孩子。花蓮慈濟醫院與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合作的藝術治療師劉家妤、音樂治療師董舫妤,藉由音樂與藝術的力量,安住病童因地震而恐慌的身心,同時也向家長分享穩定孩童情緒的秘訣。

「很生氣的時候可以用力壓黏土,很害怕的時候也可以慢慢抓。」藝術治療師劉家妤推著滿車的輕黏土、水果沙鈴、棒棒糖鼓等樂器及小禮物,而音樂治療師董舫妤則是背著吉他一起進入兒科病房,藉由輕快的音樂與遊戲,評估孩子們的身心狀況。

藝術治療師劉家妤表示,若是孩子能與治療師一來一往的互動,代表他還在身心容納之窗內,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緒與身體,若是一聽到音樂就哭泣,不論柔和或活潑音樂都不能接受,或是互動沒有反應,這代表孩子可能有創傷壓力反應,後續會與醫療團隊建議,提供孩子一對一的服務。

畫畫與捏黏土,是孩子常見的日常活動。劉家妤說,團隊目標是在病房裡「正常化醫療環境」,這些在學校或家中常做的活動,都可以提醒孩子回歸到當下環境,尤其這兩天的地震搖晃頻繁,藉由讓病童揉捏黏土,能讓他們找回掌控感,慢慢感受到可以掌控身體,進而能對抗不可控制地震的感覺。

「你想要快一點的音樂還是慢一點的音樂?」邊彈著吉他邊詢問孩子想法的音樂治療師董舫妤說,在這期間孩子的身心都處在緊繃的狀態,歌曲選擇上以輕快活潑與孩子耳熟的歌曲為主,希望能幫助他們想起快樂的感覺,以及減緩緊張的情緒;同時,選擇即興彈吉他的方式,結合孩童的喜好與意見,隨時調整音樂快慢,這也能幫助他們增加掌控感。

因再生不良性貧血住院的陳小弟,跟著治療師一起拿著鈴鼓伴著吉他聲一起搖擺,一旁的陳媽媽也拿著水果沙鈴一起加入演奏,小小的病房頓時熱鬧了起來,陳媽媽說,這陣子地震很多,只要稍微離開病房,孩子就很害怕,在治療師的帶動玩遊戲、唱歌、捏黏土之後,有感覺到孩子的情緒緩和了一點,不安的情緒宣洩掉後,不會一直想著地震,這對孩子的心情幫助很大。

上一次的0403花蓮大地震,就發現不少住院的孩子很驚慌失措,而這兩天的地震比較搖晃,相信許多孩子也被嚇到,藝術治療師劉家妤建議,可減少地震資訊的接收、降低收看刺激性的畫面,另外,可透過介紹地震的繪本,讓孩子理解地震的發生,降低對地震的恐懼感。

音樂治療師董舫妤則是分享,家長可將手掌搓熱後,在孩子的背部、腹部交感神經的位置緩慢搓揉,幫助他們壓力宣洩;也可用蝴蝶擁抱法,以穩定平穩的節奏,輪流輕拍孩童的左右肩膀,透過雙側的刺激達到調節的效果,並搭配輕柔的音樂幫助孩子放鬆。

花蓮慈濟醫院與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合作的藝術治療師劉家妤(左)、音樂治療師董舫妤(右),藉由音樂與藝術的力量,安住病童因地震而恐慌的身心。
花蓮慈濟醫院與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合作的藝術治療師劉家妤(左)、音樂治療師董舫妤(右),藉由音樂與藝術的力量,安住病童因地震而恐慌的身心。


最後治療師也提醒,若是家長發現孩子在地震後,出現持續做惡夢或是表情淡漠沒有反應、容易受到驚嚇等等症狀,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陳小弟(左)跟著治療師一起拿著鈴鼓伴著吉他聲一起搖擺,一旁的陳媽媽(右)也拿著水果沙鈴一起加入演奏,陳媽媽說,感覺到孩子的情緒緩和了一點,不安的情緒宣洩掉後,不會一直想著地震,這對孩子的心情幫助很大。
陳小弟(左)跟著治療師一起拿著鈴鼓伴著吉他聲一起搖擺,一旁的陳媽媽(右)也拿著水果沙鈴一起加入演奏,陳媽媽說,感覺到孩子的情緒緩和了一點,不安的情緒宣洩掉後,不會一直想著地震,這對孩子的心情幫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