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合辦飾物工作坊 邀請青少年共創藝術與典藏文物的交會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402 18:24:54)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與富邦文教基金會於3月30 日至3月31日合作舉辦「戴著自己的OO走:飾物工作坊」,由考古發掘的史前飾物、不同材質的遺留出發,邀請青少年思考和想像配飾與自身的關係、連結。藝術家帶領下,將不同媒材轉變成別具意義的精緻工藝品,透過創意發想及實作,逐步認識自身,並打造極具生活儀式感的飾物。
為期兩天的工作坊,由史前館研究人員帶領學員探索臺灣史前史廳開始,接著分享出土玉飾的相關研究、史前材質的應用,以及遺留與人群的關聯性。從史前到當代,輔以國內外案例探討身體、身分、角色等不同社會意義與飾品的意涵。藝術家倪苑茹以當今穿戴藝術與身體之間關係的演變作為切入視角、透過不同媒介製作飾物過程,引導學員儀式感建立和自我認同、期許的生成。
史前館代理館長蔡志忍表示,橫跨古今中外的飾物除了作為妝點之外,也可能是儀式或者作為身分表徵,進而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從史前到當代,飾物和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次工作坊結合了考古知識,並在藝術家的創意之下帶領學員創作飾物,讓博物館藏品與生活產生關係,也讓考古文物與當代飾品開啟對話,迸發觀展以外的知性交會。
富邦文教基金會指出,基金會成立青少年發聲網,期待拓展與公共教育機構合作開發教學方案的可能,藉由不同媒介來發聲以及認識世界。本計畫即是以「藝術公共化」為目標,攜手理念相同的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邀請藝術家進入博物館場域,透過其眼光與視角,用自身的語言將所見所思轉化成一套教育計畫提案,讓青少年學子得以親近博物館,並藉著藝術轉化的過程,從中發展自身獨特的觀點,開展學習的全新可能。
藝術家倪苑茹認為,在不同場合、生命階段或者身分轉換時,都可能有著不同對應的飾物,這些被賦予文化意義的物件,成為特殊時間點的標記。透過這次的手作,帶領學員認識不同媒材的特質,以及可以運用的技法,並結合學員各自的生命階段、認同及期許的思考,打造屬於自身的飾物,也是這次工作坊所欲帶給學員極具紀念意義的收穫。
本次工作坊提供了史前遺留與當代藝術結合的不同可能與面向,創作過程更看見學員藉由藝術創作,由心智圖的練習開始,寫下個人特質、興趣或者對未來期許的關鍵字,轉化成符碼、材質,並融合對於史前文物的觀察、飾品的理解,採用工作坊所學的技法,將腦中想像化為獨一無二的作品。希冀藉由此次活動,學員能將這些觀察運用於日常生活,持續思考、發聲,對於創造未來的各種可能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