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自然與人生~台灣微生物肥料及有機廢棄物快速處理的領航者楊秋忠院士獲邀中國醫藥大學專題演講「科技與藝文人生」,豐盈師生心靈層次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21 17:56:13)人生有夢、築夢踏實;中央研究院楊秋忠院士忘情的追求自我的實現,如今擁有多重社會身份--講座教授、土壤科學家、TTT®技術發明人、學會理事長、大學衍生企業董事長,撇開學術研究的成就與貢獻之外,自號「石水山人」的楊院士洞察自然之道,浸淫在獨樹一格的一筆畫,創新滴管書法,還舉辦二次「道之畫」創作個展,譜寫詩詞百花詩頌,也樂在樹皮攝影的藝術世界中,體驗生活的美好,斜槓人生無比精采!
被譽為台灣微生物肥料及有機廢棄物快速處理的領航者楊秋忠院士,3月12日獲邀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博雅經典講座〕以「宇宙自然與人生」為題發表演講,由林昭庚講座教授主持,王陸海副校長、洪士杰院長、陳易宏副院長等校院主管和師生參與踴躍,位於水湳校區卓越大樓國際會議廳座無虛席,會後並開放提問氣氛熱絡,豐盈師生心靈層次。
大自然世界充滿了許多奧妙又神秘的現象,前中興大學副校長、校諮會執行長楊秋忠院士感悟深刻。地球自轉及公轉分秒不差!幾億年喔,就是這麼準確,我不知道有沒有差幾秒鐘;地球繞太陽一圈的速度有多快,一小時差不多十萬八千公里這一個運行的方式,人有沒有感覺?沒有。人在這個地球上、時間上,在整個宇宙裡面的時間非常短,從地球岩漿演化到現在,尤其是生命科學裡面,很多的現象是很難想像的,真的是不可思議!對此,楊院士提醒青年學子建立新思維,做任何事,要以永恆的概念來看,我們要有個志向,所以在大學的時候,志向是最重要的關鍵啊。
俗話說: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楊秋忠院士早年留學美國夏威夷大學讀書,也曾經花四個月時間當背包客到美國本土8個大學實習,他深刻的體悟,還有比行千里路還更好的東西--「貴人一言度、勝行千里路」,貴人從哪裡來?就是你聽了一個人的一句話,長輩的話、老師的話,聽人家給你什麼建議,多聽一下、考慮一下,這比你行千里還重要,就是你的態度,什麼事都會變,我們必須自己改變自己,「貴人是自己」。
教育部終生榮譽國家講座楊秋忠院士,在中興大學任教超過半個世紀,致力於土壤微生物及生化技術研究,發表學術期刊論文共計990篇,發明專利技術28項,技術轉移48項,參與農民教育訓練講座超過600場次;1988年,榮獲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傑出成就獎的楊院士把過去教學研究知識和實務經驗,彙整編撰出版「土壤與肥料」教材,中文版現在已發行第10版,還有英文版、韓文版、及馬來西亞版本,從此改變臺灣農民之施肥技術,打造臺灣成為全球水果之王國之基石,楊院士快慰的說,「水果變好吃了,明星水果也出現了。」若沒有創新施肥技術及推廣,今天臺灣是不可能成為全球水果之王國。
在實驗室40多年,我把過去研究的微生物篩選到環境的這些菌種全部存在微生物菌種庫裡;楊秋忠院士回顧,早期菌種是非常難儲存的,每三個月都要拿出來重新培養再儲存起來,這個菌才不會不見,現在不用了,用一個小試管在負80度就可以保存了。
楊秋忠院士從2006至2024年陸續發表180多株新種(28新屬)菌株,累計鑑定收集有1萬8,300多株之菌株,從總物種來看,有3,000多個物種,為目前台灣本土最多之菌種庫;當我需要什麼功能的時候,就是可以在3,000多個species裡面,去找出自己要的菌種,同一個種可能有10菌株、有100菌株,最高的有400多菌株,一個菌種來自不同的地方,每一個菌種都非常的重要,可以作很多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農藥、環境復育、工業、醫藥及食品的功能應用。
科學家研究發表新菌種可以自行命名的,2014年,楊秋忠院士的研究室發表第100株新菌種時,剛好是新屬新種,於是學生為感謝老師,以楊院士的「姓氏」包在菌種「學名」裡,命名為「Youngimonas vesicularis (楊氏泡囊菌)」,的確是一個很溫馨的事情。
老師教學做研究都有自己的想法;楊秋忠院士就把探究自然奧妙無窮的驗證寫成文稿,或顯示元素表中隱藏人類文明的主軸,一張張金句貼在實驗室在門口,希望學生一進門口就能夠讀,若看懂其中一句話,可能一輩子受用無窮;沒想到,他撰寫的「科技與藝文人生:自然無限 剎那與永恆」的一本書中的第一及二章「宇宙自然與人生的奧妙」及「我的求學及研究的足跡」,經典的文稿被學校列入「中興國文」(第五版)的章節,做為大一必修讀的國文教材,讓這位土壤科學家相當開心。
曾擔任中華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楊秋忠院士表示,現在的碳匯裡面有自然碳匯,把自然界能夠把二氧化碳固定下來的方法有三大類,第一類-森林,就是綠碳,植物會吸收二氧化碳;第二個-海洋,海洋會吸收二氧化碳,叫藍碳;那土壤呢,土壤碳匯叫黃碳。這個是一個蠻有趣的現象,在自然界裡面會產生解決氣候變遷有關的碳匯的方法。
「土地真的是太重要了,土壤退化之後,蔬菜水果就不一樣」楊秋忠院士說,40多年前從美國回來,就發現台灣農業耕作過程大量的使用化學肥料,環境光照都會影響到植物的代謝,更不用講土壤退化之後,土壤不健康、植物不健康、人類就會不健康,如果再不改進,人類健康會越來越糟。
基於研究土壤、微生物科學家的使命感,楊秋忠院士於是提出微生物當肥料的概念,有一次中華土壤肥料學會開會,有教授質疑「微生物怎麼可以當肥料?」我很認真做研究,從實驗室證明然後到盆栽實驗到農地實驗證明,最後才確定土壤肥料還原技術,30年之後,終於達成「肥料管理法」中加上「微生物肥料」的品目,讓楊院士相當欣慰,當年沒有人相信喔,讓自己發光,也要照亮別人!
楊秋忠院士團隊開發的「TTT®環保酵素取代微生物的破壞式創新技術」,是全球首創3小時內將有機污染廢棄物快速處理為有機肥料,有助於解決人類數千年來有機廢棄物處理的問題,相當具有商業價值;5年前,教育部放寬條件開放大學成立衍生公司,楊秋忠院士團隊率先於108月7月成立第一家國立中興大學衍生企業,目前有機廢棄物快速處理的「標靶酵素」也賣到全世界35個國家。
Discovery亞洲探索頻道於2020年10月11日專題報導《台灣無比精采:農業科技》TTT®創新科技,在3小時內將有機廢棄物製成有機肥,讓台灣農業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登上國際舞台,榮獲國際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首屆「環境終生成就獎」的楊秋忠院士與有榮焉。
1993年的12月間,楊秋忠院士在研究德基水庫上游之梨山之環山四季蘭橋下的河床上,無意間撿到一顆奇石,有他字號的「石水山人」的字象,一瞬間的體悟,讓他感嘆浩然宇宙自然的偉大!從此與藝術結緣,自我摸索,自得其樂,開展了多采多姿的奇遇生活;楊院士頓悟,各行各業都很辛苦,科學家也是,所以這個時候,就要在建立另外一個人生的一種休閒的樂趣,讓自己的本業能夠更發揮,在心靈上面有更好的一個著墨。
楊秋忠院士心血來潮時,譜寫百花詩頌、各種的藏頭詩,把握思想的瞬間「隨心」作畫,沉浸在獨創的「一筆畫」、滴管書法,身為土壤學研究者,也嘗試將土加到顏料中增加顏料的黏著性,作畫就像實驗一樣,有不同的組合方式,並舉辦「自然之畫」個展、黏土藝術「道之畫」創作展,也陶醉在樹皮攝影的心靈藝術世界中「自得其樂」,楊院士打趣稱,我國小、初中同窗的太太說我是自戀狂。
人要有浩瀚的宇宙自然情懷,喜歡石頭、鍾情山水的楊秋忠院士自號「石水山人」,他太太卻不以為然的說:「山人?你老古板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