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如何與生態共融?南方聚場共想論壇開啟對話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320 10:41:34)「南方聚場共想論壇」為南臺灣的藝文討論平臺,第一號論壇「表演、地景、後人類中心與生態」由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厲復平老師及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秦嘉嫄老師共同籌劃,在3月16日於臺南許石音樂圖書館黑盒子劇場舉行。會中邀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龔卓軍、獨立策展人藍貝芝、臺灣資深劇場人傅裕惠、花蓮山東野劇團團長劉尉楷等,展開相關議題交流與分享,介紹不同地景場域的創作及展演,並透過長桌沙龍的自由對話形式,讓觀眾加入討論。
論壇的第一部分由三位學者和藝術家,分享臺南、臺北和丹麥的地景與生態表演案例。龔卓軍分享臺南2022年大地藝術季的策展案例,並提出「環境的境身力」觀點來詮釋劇場、環境與人類之間的互動關係,學習動物經由自然環境誘發和磨練,讓人的身體鍛鍊出與自然環境相宜的能力。藍貝芝則以兩廳院《寫給滅絕時代》以及演摩莎《海島計畫》為例,分享這兩個跨國製作如何實踐永續劇場的概念,包括從文本到技術層面的減碳方式,同時討論如何以劇場為媒介,帶領觀眾反思永續及生態議題,找到個人與環境的連結。厲復平則分析丹麥的「表演地景」演出,藉由表演者的表演發揮觸媒般的效應,催化觀眾跳脫人類中心視角的慣性,找到另一種對地景的感知,重新和生態系統產生關連。此外,他也指出其中的挑戰,亦即如何在全球普遍性訴求中,同時展現在地的特殊性。
論壇第二部分為長桌沙龍的自由對談,會場改換布置成一張長桌和多張空椅,會場觀眾先環坐在外圍,想表達意見或提問的觀眾可自行坐上長桌的椅子進行發言。長桌沙龍以「借景」、「野台」作為關鍵字,先由劉尉楷介紹山東野劇團在花蓮以原住民為主體創作部落敘事和生態議題的劇場,以及傅裕惠提出歌仔戲野台演出與環境的關係和與地景演出的差異性,以此作為開啟自由討論的引子。為了讓現場年輕觀眾盡情表述,主持人秦嘉嫄特別設下資深老師限時發言三分鐘,年輕人則不限時間的規則,坐上長桌的人還可以在桌面海報上寫下自己的關鍵字或想法,現場討論氣氛輕鬆、幽默、笑聲不斷,觀眾非常踴躍上桌,表達自己對表演與生態議題的關切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