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責任旅遊,環保文化雙贏的解說練習曲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204 16:26:23)國立東華大學於12月3日辦理通識選修課程「英語導覽解說」-彎腰淨灘x 步道解說的實作活動。配合東華深耕計畫「強化英語基礎能力」之目標,洄瀾學院語言中心吳佩儀老師帶領18位學生,以「責任旅遊」為主題,結合海灘淨灘和實景解說,深入新城老街與太魯閣國家公園進行實務的解說練習。
首先從新城美麗的太魯閣外海灘進行淨灘活動與海洋廢棄物的監測調查,一路清理許多常見的海廢物,從菸蒂、打火機、塑膠包裝袋、寶特瓶等生活遊憩行為垃圾,到漁網、浮球及保麗龍材質的漁業廢棄物。同學們雖然感嘆人類生活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仍對於自己能為在地社區和大自然盡一份心力感到開心。
接著進入午餐時間,同學們在新城老街品嚐當地美食,包含像胡椒但不辣的馬告香腸以及無麩質的小米甜甜圈,其中以佳興冰菓店完美比例調和的檸檬汁為亮點。這段「原味」之旅也成為活動中在地美食解說的實際練習,同學們不僅品味當地特色小吃,更將其文化背景巧妙地融入解說中。
午後,邀請練習曲書店的文史解說員帶領同學進行花蓮縣定古蹟-新城神社舊址(現為新城天主堂)的文史探索,從日治時期遺留的鳥居、石燈籠,一路聊到太魯閣族與日軍的衝突與和解,日本神社與天主堂的相遇,一段段歷史痕跡都由這面向東南方的諾亞方舟教堂,緩緩地引領同學們瞭解在地文化。這些在地歷史也讓這個只收捐書不賣書的練習曲書店,累積了養分,提供在地學子一個課後學習與成長的樂園,而同學們也透過歷史建築與地方創生的解說練習中,瞭解如何呈現新城獨有的人文風貌。
隨後,活動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同學們以實景解說的方式進行中英文雙聲道導覽。首站是新興景點─布洛灣吊橋,除了認識太魯閣族的在地耕耘歷史,同學們有機會實地在臺灣原生物種-臺灣火刺木前,進行解說練習,此種植物在臺灣紅皮書評估中屬易危(vulnerable)之受脅物種,野外生長的數量已逐漸減少,印襯著火刺木鮮紅的漿果,讓同學們對這原生物種有更深刻的認識。緊接著,同學們步入燕子口步道,觀察壺穴的形成痕跡,並透過解說牌的介紹,比對立霧溪侵蝕所形成的特有地景-印地安酋長岩,進行解說練習。
這趟解說練習曲,除了讓同學有機會實地應用課堂習得的解說技巧,也透過行程進行及解說的流程的操作,讓學生深入思考責任旅遊的意義,並充實自己的解說英語字彙。參與的同學在回饋中提起,能到實地景點旁進行解說相當有趣,不再只是聽聽文字上的描述,而是親自去到現場欣賞解說的內容描述,這種感受與在教室聽講是完全不一樣,非常具有真實感。語言中心嚴愛群主任也對校外實作活動表示支持,並認為橋接專業英文課程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更是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一個理想設計,而這正是語言中心一直強調的課程目標之一。本次解說活動不僅僅是一次實務訓練,更是一場充滿學習與責任旅遊的實踐練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