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農業部農業政策

發稿時間:2023/11/02 09:31:16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102 09:31:16) 農業部穩健調整稻米產業結構,產地濕稻穀價格111年迄本(112)年第2期作都維持在每百台斤1,000元以上,為近年最高,實質提高產地穀價及農民收益;農水署擴大灌溉服務面積今年更可達5.6萬公頃;除老農津貼以外,農業部建立「三保一金」四大農民福利體系,多重保障農民;農業人力平台運作機制更早已於106年起規劃建置並實際運行。

農業部農糧署說明:
1.受國人飲食習慣西化、外食選擇多元等消費需求衰退影響,近年國內水稻生產呈現供過於求,超產情形嚴重。考量水稻有公糧收購、災害穀收購及水稻收入保險等確保農民收益措施,為國內相對有收益保障之作物,倘再提高公糧收購價格,將提高種稻誘因,加劇生產過剩,造成穀賤傷農情形,亦不利稻米產業發展。
2.農業部加速調整稻米產業結構,穩定市場供需。農糧署說明,基於稻米產業永續發展,首要為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平衡供需,方可實質提振產地穀價及嘉惠農民收益,並可避免因提高公糧收購價格致推升種稻誘因。

為加速調整稻米產業結構,並兼顧農耕環境永續、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及增加農民收益,自110年起推動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措施,輔導農民在連續4個期作中,自由選擇1個期作轉作水稻以外作物或辦理生產環境維護(即俗稱的休耕),不僅合理調減稻作面積平衡供需、提振產地穀價及提高農民收益,並可避免連作水稻衍生病蟲害加劇及土壤肥力不均情形,有助降低農民用肥及施藥成本,對農耕環境更為友善。另外,農糧署也提供綠色環境給付,鼓勵稻田轉作種植具進口替代、外銷潛力或地方特色等轉(契)作作物,或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有助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率,或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並可紓緩稻米生產過剩問題,穩定市場供需及稻米價格。
3.稻米產業調整已具成效,產地穀價提高。農糧署表示,近2年推動稻米產業調整到位,111年全年稻作面積23.9萬公頃,較往年減少約3萬公頃,稻穀產量157.6萬公噸稻穀(折算糙米125.2萬公噸),接近供需平衡;產地濕稻穀價格111年迄本(112)年第2期作都維持在每百台斤1,000元以上,為近年最高,實質提高產地穀價及農民收益。

農糧署強調,綠色環境給付及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等產業輔導措施,可適度調節稻作面積,並穩定產地穀價,中央地方將齊心共同推動,方為農民及農業之福。未來仍將持續推動各項稻米產業結構調整措施,期待透過政策引導及推動,稻米產業穩健發展,農民收益會更好。

農業部輔導司說明再次說明:
1.老農津貼自101年起,建立每4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成長率調整之機制,以避免受侯選人喊價之影響。
依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108年至112年之CPI成長率為7%,113年1月起老農津貼金額預估將由7,550元調整為8,080元,調增530元,約54萬人受惠,預估增加支出約33.8億元,由中央全額負擔,農業部已納入113年度預算支應。倘調增至1萬元,將再增加支出88.8億元。
2.政府為照顧農民福利,除老農津貼以外,業建立「三保一金」四大農民福利體系,開辦「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從農過程如發生職災可獲理賠,精進「農民健康保險」,並建立「農民退休儲金制度」,加上老農津貼提供農民退休雙重保障,另為降低農漁民經營風險擴大「農業保險」,農作如遇天災也能獲理賠,讓農民不用再看天吃飯。

農業部輔導司對此再次聲明,農業人力平台運作機制早已於106年起規劃建置並實際運行,透過地區性農會成立外展調度單位,盤點產業需求,招募人力彈性派工至農場協助農務,提供本國農業人力穩定供給及外國人力適當補充,目前已有超過100家農會加入,以多元方案協助改善農業季節性需工情形,無需另行建置。

農業部農水署說明,農田水利會改制納入公務體系後,農田水利署除了對原來灌區內農民持續提供灌溉用水並加速老舊設施改善之外,更對原來沒有享受灌溉服務的灌區外農民,新建農田水利設施提供灌溉用水,讓全國農民不分灌區內外,都能享有灌溉服務,擴大灌溉服務面積今年可達5.6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