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國富論】毛治國講座教授:台灣企業應與國際大廠合作,站在制高點以進入主流市場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926 09:28:53) 東吳大學商學院EMBA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邀請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毛治國主談「21世紀國富論」,他特別提出企業組織系統應隨環境而變,並觀察台灣企業與國際研發大廠合作的特殊利基。
首先,企業系統的思維框架必須隨環境而變,並看到問題本質以重構認知模型。毛治國講座教授指出,思考要有框架,才會有效率。例如財務管理要善用槓桿效益,生產管理要由供應鏈管理著手。但當組織面對問題挑戰時,就要學會突破現有思考框架,例如司馬光打破水缸救人,就是破框哲學的重要示範。造框與破框本質都在建構或重構認知模型,多數人只看到表面現象,但卻沒看到本質問題。但事實上,表面只有20%,本質在水面下80%。
毛治國講座教授並提出弱勢企業由弱變強之道。一是明哲保身另謀蹊徑。例如鬍禿鷹搶不過其他禿鷹只能吃骨頭,太硬的骨頭還得叼到有岩石的地方擊碎才能吞食;但也因為他不吃腐肉,頭很乾淨,保住了頭髮。這是弱勢者的生存之道。二是因應環境,由弱變強。例如,有時當起風時,連豬都能在天上飛,一但風停了,地上死了一堆豬;不過少數幾隻豬還在天上飛,因為他學會飛行能力。所以必須讓組織的系統功能因應環境而蛻變。三是千里馬遇伯樂,放大創新功效。例如莊子曾談到有個家族因有祖傳秘方「不龜手之藥」,成為冬天裡的護手霜,讓家族成員可以在冬天持續於河中漂洗織好的布匹,過著小確幸的生活。但聰明的商人卻把這祖傳秘方進獻給吳國國君,幫助他打贏冬天水戰。同樣的系統產品,但在不同環境卻另有顯著效益。顯然,系統與組織要是能遇到大環境驅動的變革力量,就像千里馬遇伯樂,一日千里!
毛治國講座教授並以台灣機械業廠商如何與國際大廠合作過程,說明隱形冠軍的策略作為與數位轉型之道。首先是「聚因造緣,先練數位科技基本功」。他談到有一個機械業廠商在2012年到德國,因緣際會搭上德國工業4.0,學習將機械與數位科技結合,應用在車床與汽車工業領域。包括感測器(sensor)、IOT等科技應用等,練了5、6套功夫,並累積一定人脈網絡。
其次是站在策略制高點,代理德國品牌,加上維修服務。他發現德國的儀器設備太大,但台灣工具機進展太慢;因此他將「烤箱」大小的儀器縮小為「手機」大小,結合機械硬體與台灣資通訊科技,進而找到創業利基。他一邊代理德國儀器設備,一邊提供維修服務;由國際大廠產品取得工業4.0主流市場制高點,最近成為汽車產業中的爆款產品,訂單應接不暇。
第三則是登高望遠,思考下一步。毛治國講座教授提醒台灣隱形冠軍千萬不要只有小確幸,要思考這項利基產品未來還有什麼用途,並且要創造自己的產品,創造自己的市場。此外,中小企業不要為數位轉型而數位轉型,而要認識自己的產品價值與定位,確立發展目標,投入數位科技創新應用。
東吳大學商學院EMBA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主任劉宗哲強調,「21世紀國富論」以每個月25日定期上架方式,鼓勵EMBA在學與畢業校友養成定期充電好習慣,同時也將把重要論述發布平面與電子媒體,為台灣在21世紀的創新成長與永續經營貢獻心力。
劉宗哲主任並宣布,東吳大學商學院EMBA在113學年度的招生說明會已確定舉辦三場,11月4日(週六)由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主談「創新、全球擴張與談判謀略」,11月18日(週六)由商周CEO學院課程教練李河泉主談「影響未來五年的人才管理思維」,12月6日(週三)由東吳大學EMBA副教授歐素華主談「數位轉型與商業模式創新」,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