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林育安教授談探索兔子生理行為習性與應用

發稿時間:2023/04/06 10:51:48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0406 10:51:48)東華大學「111-2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3月27日舉辦「探索兔子生理行為習性與應用」講座,邀請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林育安教授,與大家介紹兔子的生理習性和行為。林教授研究專長為繁殖技術、卵母細胞激活與體外成熟、生殖細胞冷凍技術、野生動物保育與環境評估等,也是國內少見的繁殖專家。林教授將以「兔子」為切入點,和同學一同探索兔子的神祕面貌。

洄瀾學院院長陳復教授開場致詞表示:「今天邀請林育安教授為我們分享兔子生理行為習性與應用的主題講座,是在兔年十分應景的主題。林教授最早就是透過兔子展開他在森林科學的方面的研究之路,現在是國內極少數能研究生物複製技術的專家,在我眼中是如自然科學百科全書般的存在,無論是在廣播、期刊、報紙等領域,都常看見林教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生命科學方面的知識。希望同學們能藉此次機會接觸跨域知識,踴躍發言討論。」

講座開始,林教授首先問同學對兔子有什麼印象?得到的答案是可愛、溫馴等。林教授接著說,除了這些外,兔子其實還有多不同面向的知識,今天會從野生兔子開始,介紹關於兔子相關知識,也會帶入其他物種來做比較。林教授說,生活在野外的兔子雖然都被稱作野兔,但其實主要有兩種野生兔子,一種為野兔(hare),一種為穴兔(hole rabbit),其樣態、生活習慣等的部分都有所差異。

野兔部分,野兔眼睛為褐黃色,耳朵尖端有黑色線條,為了偽裝所以毛色並不鮮艷,多為黃褐色或黑褐色,背部會有較深的毛髮,身體長度約為35到45公分,尾巴9至13公分,為閃避敵人跑得很快,可達時數72公里。通常容易在靠近水源的草原區、或草原和灌木叢的交界處棲息,因為沒有攻擊性,故善於躲藏。特別的是,野兔不會挖洞,僅會靠踩踏或找現成的樹洞躲藏,通常於黃昏出來活動到清晨,為獨居動物。4個月左右就有生殖能力,孕期約42天。野兔出生時就有毛髮,也能張眼,很快就能自行移動。

穴兔部分,其眼睛為灰藍色,耳朵比野兔短,體重較輕,尾巴約4到7公分,具有挖洞習性,居住在洞穴,為群居動物,一樣於黃昏活動,以草和植物嫩葉為食,嗅覺強,能辨別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穴兔約要5到6個月才能達到性成熟,比野兔晚,孕期也少於野兔,約為30天。群居的穴兔雄性首領實行多妻制,而其他的雄兔和雌兔則實行一夫一妻制,生出來的兔寶寶眼睛無法馬上睜開,要一週才會長齊毛髮,所以要生孩子前,雌兔會先咬下胸前毛髮鋪在洞穴,作為嬰兒的保暖被褥。

接著,林教授提出問題:野兔和穴兔配種能繁衍後代嗎?讓同學們思考,並先舉公馬和母驢生出驢騾(駃騠)和母馬與公驢生出馬騾(騾)為例,說明馬和驢同屬不同種,即使能生育,後代也無法再繁殖,再引導同學們以動物分類學中「界門綱目科屬種」的概念為參照,推理出因野兔為野兔屬、野兔種,穴兔為穴兔屬、穴兔種,屬於不同屬,染色體數目也不同,無法交配。

林教授又提出第二個問題:野兔和穴兔都能被人類馴化飼養嗎?林教授以樣態接近的馬、驢可以,但斑馬不能為例,說明因各種動物的野性強度不同,並不能因類型相同就都能馴化,且即使能豢養,還是要對動物有清楚的習性認知,才不會在照顧時被弄傷。回到原先問題,林教授公布答案為:野兔不行,穴兔可以,現在飼養的家兔即是穴兔經過繁殖馴化的衍生物種。

林教授再介紹兔子身體特徵。兔子耳朵如雷達,會隨時擺動伸縮,接收四面八方訊息,能偵測危險訊息。其耳朵型態會影響到聽覺,依序為直立聽覺最強,半直立聽覺第二,垂耳兔則聽覺最差。兔子耳朵表面有很多受器,除了聆聽外,也能用來判定空間等周遭狀況。林教授分享,兔子耳朵有散熱功能,密布了許多微血管,若抓兔子耳朵,會使軟骨受傷,故抱起兔子時應該一手張開抱住前腳後的胸前兩側,一手托住身體。

林教授也介紹動物的眼睛特色,如肉食性動物眼睛的單眼視野較窄,但兩眼視野交叉後的雙眼視野較寬,草食性動物則是單眼視野較寬,但雙眼視野較窄,其差異與習性相關。而視力方面,兔子和狗一樣是色盲,因為在外時間涵蓋晚上,故在陰暗處兔子眼睛會發光,而夜晚出現的動物之眼睛構造,除了讓他們更能存活外,也成了夜視鏡產品的參考。

林教授接著分享,兔子鬍鬚有很多受器,可以用來瞭解洞穴寬度、逃亡時感測週遭距離,也可用來分辨兔子健康與否,和人類毛髮一樣會汰換。兔子的嘴巴為三瓣嘴,和羊一樣,吃草會連根拔起,容易造成水土保持問題。而牙齒部分,兔形目的兔子和齧齒目的老鼠不同,差別在兔子上顎有兩組門齒,齧齒目的上顎則只有一組門齒。兔子的牙齒會不斷生長,啃咬食物時會順便磨牙,若飼養時沒有提供足夠的磨牙機會,門牙不只會向外,也會向齒根內部生長,壓迫到其他器官,造成健康問題。叫聲部分,兔子沒有聲帶,靠門齒發聲,林教授也分享兔子味覺能力很強、兔子如何消化等知識。

最後,林教授提到兔子的功能性,資料記載,自西元一世紀就有食用兔肉紀錄,雖然現在臺灣沒有吃兔肉的習慣,但曾於67年引進兔子的養殖技術,因飲食習慣、接受程度等問題逐漸沒落。而兔子其餘用途有能產毛製作絨線、呢帽和紡織品等的安哥拉兔、能製成服飾的普通兔子毛皮、溫馴且生長迅速的紐西蘭兔則常用於實驗。另外,現今兔子也成為常見的伴侶動物,除能當寵物透過互動療癒外,在醫療方面也能作為治癒用途。林教授透過豐富的圖片、活潑的問答、有趣的知識,讓同學們發現「兔子」的奧秘,帶來一場資訊量滿滿的講座。

林育安教授與學生分享兔子的生物習性。
林育安教授與學生分享兔子的生物習性。


洄瀾學院陳復院長頒發感謝狀。
洄瀾學院陳復院長頒發感謝狀。

與會師長與林育安教授合影留念。
與會師長與林育安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