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第一波強打,喜樂家族百人攜手演出《愛,我願意》!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213 18:02:30)今年台北靈糧堂在12月17、18日聖誕節系列活動中,特別邀請台北靈糧堂潘秀霞牧師創辦的喜樂家族基金會演出《愛,我願意》音樂劇,由百名特殊兒與家長一同演出。這部戲從2019年在國父紀念館首演起便大獲好評,在全台已巡演超過十場。這次將在兩天內演出四場,傳遞馬偕來台傳福音的好消息,全體成員既期待又緊張,導演翁岱琴說:「教會宣教大樓的後台空間較窄,演員們在進場、退場的動線上相當具有挑戰性!」
《愛,我願意》是喜樂家族成立二十周年推出的紀念音樂劇,故事場景試著還原馬偕博士(偕叡理,George Leslie Mackay),150年前遠渡重洋來台的宣教實況。以舞蹈、音樂及戲劇為呈現為主軸,由身心障礙的特殊兒與家長共演,也聯合外部團體,「布農部落劇場」、「天韻合唱團」、「西羅亞管絃樂團」攜手演出,創造史詩般精彩絕倫的表演。
「希望更多人認識馬偕,馬偕不是一個品牌,而是台灣人需要認識的一位重要人物,當年馬偕提倡女性不要裹小腳,且將高麗菜、番茄、蘿蔔種子引進台灣,如果沒有馬偕,今天的台灣會是怎樣?」翁岱琴期望透過這齣戲劇,讓台灣人銘記這段珍貴歷史,共同見證上帝的愛如何激動馬偕宣教士,成就今日的台灣。
父女共演,看見孩子溝通表達能力大開
飾演主角馬偕的林得志是慕道友,因著女兒走進喜樂家族,當初受邀演主角,有些猶豫,但回想當年女兒的經歷,覺得有更深一層意義。林得志分享:「三十幾年前,台灣醫療沒有現在發達,女兒六個月大就在桃園一間診所早產,醫師說要保住孩子性命,只能到台北馬偕醫院,因為那裡才有保溫箱,我就抱著女兒一路北上就醫。」
如今,林得志的女兒在喜樂家族中快樂成長,「原先她個性內向,不愛講話,總是默默低著頭,但自從參加喜樂家族的戲劇班,膽子變大了,口語能力提升,能勇敢表達想法,也變得喜歡與人聊天。」在劇中,林得志的女兒扮演一位需要講台詞的民眾,起初表情較為僵硬,歷經一場場演出後,越演越起勁,特別是媽媽到場觀看時,更是演得傳神。林得志打趣道,「孩子在家,都會督促我背台詞。」
多年來,林得志僅知道馬偕博士創辦醫院,但對其餘事蹟所知有限,為飾演本尊,就到淡水的古蹟參觀、閱讀其傳記,更認識馬偕的一生,每場演出,他都深深感被馬偕無私奉獻、愛台灣的心所觸動,甚至表示,自己以後有機會也想受洗成為基督徒。
週六即將登台演出的演員們,是一群特別的孩子,包括唐氏症、自閉症、智能障礙青少壯年等,透過喜樂家族的長年陪伴,穩定參與星期天學校的才藝課程,一點一滴累積才藝技能,在每年的喜樂家族年度大戲中,根據孩子們的擅長分組,給予他們舞台,盡情揮灑自我。
翁岱琴強調,「我們將複雜的東西簡化成不同的小單元,透過戲劇讓孩子能自發性的思考,使之嘗試與學習。」從遊戲、活動到排練的過程,導演循序漸進引導孩子思考、揣摩劇中人物的情緒,讓孩子模仿、反覆練習,藉此增進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情緒管控及學習人際關係的互動與合作,培養敏捷性。這些技能無形中內化在孩子們的生命,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耶穌曾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馬偕宣教士用生命活出耶穌的教導。整齣戲最高潮就停在馬偕離世前,他在日記中寫下一首台語詩:「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翁岱琴說,「那段台詞非常感人,他當時一定沒想到有一天日記會被公開。」全劇迴盪在這首詩中,畫下迴盪人心的句點。
今年的聖誕節,由近百位喜樂家族基金會成員,累積多場演出能量後,即將帶來最新版的《愛,我願意》音樂劇,歡迎大家邀請親朋好友一同觀賞,讓聖誕月基督降世的愛,透過馬偕的一生、湧流出來。(文/陳怡璇,照片提供/喜樂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