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疫情與疫後之中醫藥處置

發稿時間:2022/05/31 11:01:52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531 11:01:52)疫病流行期間,不論是體表物理性阻隔(喙掩口罩)或體內化學性手段(疫苗、西藥、中藥)都是處置方法。目前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已公告,全國通訊門診即日起至2022年6月底止,民眾可就近洽詢中、西醫療院所,由醫師開立適合身體狀況的處方。

針對疫情用藥,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副教授指出,衛福部有公告輕症確診(發病當下屬於熱性病體質)人士,可經醫師診斷後選用清冠處方及各類對症處方,這些濃縮生藥細粒製劑,多是中央健康保險署認定藥品。疫病治療處方是從《傷寒論》《小品方》《千金方》《外臺秘要》與《溫疫論》等醫籍出現的古方化裁而來,服用後對治生病者疾病證候(Syndromes)。身兼中醫臨床醫學會秘書的家醫科醫師楊佳穎、急診科醫師陳麒中亦表示:現行全國西醫與中醫都有視訊門診(Telemedicine),快篩陽性者經西醫師判定視同確診,確診後選用治療品項中西藥都有。輕症者也可能很不舒服,從輕症到中、重症,會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表現:輕症多半會出現喘、疲憊、低熱;中症會有咽喉乾痛、鼻塞、流涕、喘促等上呼吸道症狀;重症是各種肺炎、甚至嚴重感染敗血症狀。重症者需要由專責病房照顧。

隨著疫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流行與轉變,外感時疫「疫毒」(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在台灣衛生福利部、中國國家衛健委、日本厚生勞働省發布的資料定義)有不同病理特性,不管是瘟瘧、瘟毒、濕毒、寒濕疫或風熱毒,依毒性強弱與人體正氣免疫的反應,東亞各國與傳統醫藥相關的治療參考指引,都有按不同期程、年齡等因素提出之複方。中醫診療「生了病的人」、西醫處理「人所生的病」,標的不同,臨床模式不一。如同衛福部陳時中部長於2022年5月26日指揮中心記者會表示,中西醫系統不同,各有依據。中醫處方著眼於複方藥品組合而非單一純化成分,這些是累積千餘年的實證紀錄。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學術顧問、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皮國立教授指出,後漢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就是面對大疫臨床治療總成,裏頭收載方藥是中醫重要參考資料之一。

在篩檢轉陰後的保養之道,這次染疫屬大規模疫病,國內外文獻已有許多談到後遺症(影響心肺功能、血液循環的long COVID症候群),建議尋求合格醫療院所來開立對症處方,自行囤積藥品並非上策。疫後保健病生理(Pathophysiology)模型,在經典醫藥文獻稱為「差後勞復」,有針對各類症候群列出治療處方,使用藥品前除了要找醫師協助確認體質狀況,選適合的對症處方,疫後幼童若疫後再次發燒,務必即刻就醫。今本《黃帝內經》與中醫養生相關典籍已經揭示要少食、飲水、多動、寡欲、睡好、放鬆,疫病的影響層面大,無法單純靠日常食療保健,需由醫師診療使用合適的藥品來處置!注意清潔、選擇對症醫療模式,切忌亂服保健品,阻礙身體體內器官實質(臟腑)與流質(氣、血、水)運行,要透過醫療院所開立合適的保養、治療處方。

疫後肺活量降低、喘、咳、暈、倦怠、腰痠背痛、耳目不適,中西醫皆能治療。而現在後疫情時期工作模式改變,許多人有高度用眼後遺症,也可配合中醫藥,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醫師與日本醫師團隊(Authors:Makoto Takeda, M.D., Satoru Kuroki, M.D., Shouhaku Yamamoto, M.D., Ph.D., and CHEN Chi-Fang, M.D., Ph.D.*)醫學研究論文「Management of Macular Fluid Retention by Kampo Medicine」著作,已通過審查刊登於國際期刊,提出漢方生藥處置眼病、疫病後遺眼症。現代醫療發達,病毒不可怕,過度恐懼反而得不償失。透過台灣高密度、高水準的中西醫療院所協助,共同面對全球性大規模疫病,逐步恢復正常生活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