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鉛字夢 僅存鑄字師:活著就刻
「消逝中的工作」專題之四(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30日電)5月1日是目前台灣唯一仍生產鉛字「日星鑄字行」成立屆滿48週年,第二代老闆張介冠說,現在已經不可能培養出修補鉛字銅模的師父,他有生之年「活著就刻」,用時間爭取漢字文化留存。
當數位科技迅雷不及掩耳襲來,文化面臨時代考驗,如同流傳千年的「活字排版」印刷沒落多年,大多被數位化與現代機械取代,目前全世界、也是全台灣僅存最後一家,保留著繁體漢字文化圈中最後、也最完整可鑄字銅模的,就屬「日星鑄字行」。
「日星鑄字行」位於台北市太原路巷弄間,入門就是滿滿一排排的鉛字海,兩、三步間,就已穿過數萬字距離,整齊的規劃,來自張介冠的毫不妥協的堅持。
張介冠原在二舅父的鐵工廠當「黑手」,他回憶上工第一天,舅舅就告誡他,「從今以後,從你手上出去的任何產品只能被稱讚,不能被客人再回來抱怨」,加上民國68年後,回來幫助父親經營鑄字行,看到父親戰戰兢兢,盡全力做好每件事,曾經一整個星期日以繼夜,沒有睡覺的工作,兩人的言教、身教都對他影響很大。
日星鑄字行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正楷、宋體、黑體鉛字銅製母模與數台鑄字機器。因為中國大陸早已使用簡體字,加上平版印刷盛行,台灣部分印刷廠雖保有部分鉛字,但都殘缺不完整,日星成唯一仍持續生產鉛字的鑄字行,卻也正面臨鉛字銅模銷蝕的危機,因為「不可能」再培養出修補鉛字銅模的師父。
曾一度負債千萬,目前已65歲的張介冠解釋,修補鉛字銅模最好從12、13歲就入行,通常養成要10至15年,但黃金壽命只有10年左右,就會因視力退化,變成要依靠經驗修補;但現在不可能有12、13歲的學徒,等到大學畢業再來,視力已經難以負荷。
笑稱自己做這行是「被逼的」,現在張介冠常常一整天,就坐在刻字的檯子上,一個人慢慢地進行字體復刻的工程,將每個字重新打樣、掃瞄、修字,旁人看似無聊的工作,反覆做上一天,也不嫌累。
他常調侃自己,「不知道日星的這套銅模還可以撐多久,很多字都已經慢慢毀損。我今年65歲,但大概再修個65年我就可以把字都修完吧。」
日星鑄字行今年初曾發起了「字體銅模修復計畫」,希望透過線上募資使逐漸損壞的鑄字銅模有被修復的機會。張介冠說,協助募資的公司認為金額已經是理念型募資計畫中「破天荒」的高,但其實只夠培養2個專業的技術人員,為讓文化傳承可以持續,他正在考慮要做長期的募資計畫。
同時,作家張大春也參與日星的「字體銅模修復計畫」,提供作品限量手工活版印刷詩集《活葉集》,精裝和平裝版都會同時出版,屆時,讀者將可重溫鉛字之美。10604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