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病例定治療指引 防疫醫師挺進傳染病現場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沈佩瑤台北8日電)疫情期間常有「防疫醫師」參與記者會,進行衛教或說明特殊個案。他們不同於一般醫師,不僅要調查病例、制定診治指引,還要前進傳染病現場,探查第一手的疫病資訊。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之初,為了接回中國湖北省武漢的台商,包機撤僑,風聲鶴唳之中,防疫醫師林詠青只跟家人說了要出差,就出發前往武漢。如今被問起當時心情,林詠青說,雖然很緊張,但仍覺得這是一個使命,「不是我們去,不然誰去?」
「防疫醫師」如同調查傳染病的柯南,他們是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公務人員,全台現在約20多人,「國民女婿」羅一鈞也曾任此職,但他們卻不同於一般醫生,主要工作不是看診、開刀,而是在是在個案數多、或有重大輿情效應的傳染病群聚事件發生時,協助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執行調查工作。
防疫醫師從現場回到辦公室,也會制訂或編修防疫相關傳染病的診治指引,並審查地方回報的傳染病重症、死亡病例是否符合定義,以及處理各醫療院所特殊傳染病用藥申請等。
此外,進行公共衛生研究,參與國際交流會議或行動也是防疫醫師的工作項目,並且輔助發言人做疾病風險溝通,遇有重大疫情發生時,也會透過各種媒體向大眾進行衛教、說明與宣導防疫政策,包括直播、防疫即時通宣導短片等。
現任預防醫學辦公室主任、防疫醫師林詠青加入防疫醫師團隊12年,從感染科醫生走上公共衛生道路,他說,是大學時跟著服務性社團到偏鄉協助醫療服務的經驗,讓他發現,雖無法直接看到一個人被「醫好」,但是公共衛生即早介入,竟可改變一群人的命運。
新科防疫醫師林稜則因對公共事務、社會議題有興趣,在小兒感染科專科訓練結束後,決定成為防疫醫師,「小時候對無國界醫師有種嚮往,覺得去偏遠的地方、幫助有困難的人,是很浪漫的事。」
林稜沒想到的是,防疫醫師的訓練還包括學習人類學、動物學,才知道原來同一個病到不同地方,防疫工作都要依照文化、風土民情「客製化」。參與台南登革熱應變工作隊,挨家挨戶翻遍水盆、天溝、水溝,找病媒蚊孳生源,卻被認為「擾民」的經驗,也讓林稜了解與民眾溝通的重要性。
一般醫生追根究柢的是一個人為什麼生病,被訓練如何治療個別病患的疾病,但防疫醫師團隊在公共衛生的視野,更需要的卻是對人、群體、社區,甚至整個國家有興趣、熱情和抱負的人。
林詠青以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願景說,雖然幕後工作可能做很久只是看到統計數字的改變,公共衛生卻是「保護每個人的健康,挽救生命,要在一瞬間拯救百萬人」的工作。(編輯:陳清芳)11302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