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護弱者健康社會正常運作 勝過殲滅病毒
(中央社記者周世惠舊金山25日專電)「疫苗是保護健康弱勢族群的關鍵,但不是終結疫情的關鍵。」史丹佛大學學者巴塔查雅表示,防疫的公衛政策並非不惜一切消滅病毒,而是保護弱者但盡量維持社會正常運作。
針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政策,「重點保護」(focused protection)是巴塔查雅(Jayanta "Jay" Bhattacharya)最主要、但曾引發爭議的論點。他主張「老年人應該得到保護,其他人應該正常生活。」。
去年10月,巴塔查雅與哈佛大學教授庫爾道夫(Martin Kulldorff)及牛津大學教授古普塔(Sunetra Gupta)合著「大巴林頓宣言」(Great Barrington Declaration)。
三位學者獨排眾議,認為國家全面封城會傷害人們身心健康,呼籲政府採行「重點保護」健康弱勢者,而年輕與健康的人回到正常生活,並讓病毒在低風險的族群傳播達到群體免疫。
他們的主張曾遭到抨擊。美國白宮首席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曾批評,「胡說八道而且非常危險」。前英國衛生大臣韓考克(Matt Hancock)駁斥,「每個人都確診也不可能群體免疫,並且不可能在群體免疫中隔離年長者和健康弱勢族群」。
巴塔查雅日前接受史丹佛大學智庫胡佛研究所「非常識」(Uncommon Knowledge)學者暨主持人羅賓遜(Peter Robinson)訪問,重新闡述他的論點─「群體免疫不是零COVID的同義詞」,COVID是冠狀病毒,會隨著季節起落,群體免疫是「當一個人感染後,只會傳染給一個或較少的其他人,不會看到巨大的傳染力」。
「大巴林頓宣言」發佈之初,許多科學家寫信告訴巴塔查雅,他們選擇沈默。但現在卻有超過6萬名科學家、醫護和公衛專家簽署同意這份宣言。
疫情蔓延19個月,巴塔查雅說,「我們應該承認疫情封鎖帶來極其不平等的危害」;另外,「集中保護」是百年前對抗西班牙流感疫情使用過的原則,也就是「保護健康弱勢族群、盡可能減少干擾社會,始之正常運作」。
「封鎖的本質是不惜一切代價消滅病毒。」巴塔查雅說,即使封城,病毒還是會傳播,封城只是保護了那些有能力負擔封城的人。他舉例在疫情嚴峻時刻,60歲的必要勞動力人口仍得外出工作,25歲的非必要勞動力卻可以在家工作。
他以數據說明封城不是圍堵疫情的最佳手段,美國防疫最寬鬆的佛羅里達州從「65至74歲、75至84歲以及85歲以上」年齡層的死亡率都比防疫最嚴格的加州低;在數波升溫的疫情中,佛州年輕人染疫死亡人數較加州稍多,但他說,兩者其實不相上下。
美國80%染疫身亡者落在60歲以上族群。他認為美國對健康弱勢族群沒有做好保護,例如,與其開放「銀髮專屬購物時段」,還不如把食物外送到他們家中,避免疫情在年長族群間傳播。
他並建議,多代同堂的家庭成員在疫情當頭時應該分開住,由政府挪用經費為祖父母們訂6個月的防疫旅館,而不是整個社會封鎖。
疫情封鎖凸顯的不公平還包括教育。他說,以加州而言,公校關閉但私校仍開課,除對學童學習造成影響,並大量增加兒童家暴案件。另外,聯合國去年3月發布的報告指出,南亞因疫情封鎖導致經濟混亂,近25萬名兒童死於飢餓。
他強調,「不能只專注在控制疫情的單一目標...當社會有多重目標時才會繁榮」。
現年53歲的巴塔查雅於4月接種輝瑞疫苗、8月確診,成為輕症復原的突破性感染病例之一。「從以色列、冰島的案例來看,就算90%的接種率,仍不會終止病例。」他說,疫苗是保護弱勢群體的關鍵,但不是終結COVID-19疾病的關鍵。
巴塔查雅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也是史丹佛老齡化人口暨健康經濟學中心負責人。他來自印度,18歲到美國留學,在史丹佛大學取得4個學位,包括醫學和經濟博士。(編輯:韋樞)11010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