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美中貿易戰僅表象 實為科技爭霸戰
(中央社香港6日綜合外電報導)美中關係陷入緊繃,表面上是貿易紛爭,但香港學者崔大偉指出,須釐清衝突的兩大形容詞才較能理解全局。首先這並非貿易戰,而是科技爭霸戰;其次這也非新冷戰,而是全新戰局。
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崔大偉(David Zweig)在英國「金融時報」(FT)撰文,他以論語中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來說明為何需要糾正兩大誤稱,才能了解美中衝突的來龍去脈。
崔大偉表示,首先,美國和中國打的不是一場貿易戰。雙方在貿易上的對抗,只是更大規模的科技戰當中的小戰鬥,而科技戰則是美中爭奪全球霸主地位的長期角力一環,美國尋求保住霸位,但勢力躥升的挑戰者中國自認也有資格稱霸。
崔大偉指出,中國多年來透過各種方式,嘗試將西方技術占為己有。對於中國透過網路竊取資訊和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指控,似乎都屬實。
崔大偉舉例,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當年被迫將技術轉移給中國的夥伴企業;而當這些中國企業前往全球發展時,反過來傷害到昔日美國夥伴。
另外,中國10年前為逆轉人才荒而推出的「千人計畫」,後來也構成問題。因為部分在美國發展的中國教授,根據在國外習得的知識回到中國成立實驗室,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獎勵。
不僅如此,中國在西方的投資也鎖定高科技企業。按照「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策略,中國國有企業若收購西方企業,並利用對方技術來提高中國在全球製造鏈的優勢,將可獲得補助。
崔大偉表示,關於這場美中衝突的第二個錯誤用詞,是稱美國和中國進入「新冷戰」。他說,這種誤稱會令人無法看清未來衝突的本質。
崔大偉解釋,上回冷戰開始時,西方和蘇聯幾無互動,因此很容易展開對峙。但隨後中國和美國已經歷40年交流,並已帶給雙方龐大的戰略和經濟好處。
如今包括企業界在內,在美國的新共識是,美中交流並未如美方所願,讓中國朝他們想要的方向改變。部分人士認為,中國還藉機滲透到美國大學、實驗室和企業,並取得能夠強化中國國力和威脅美國安全的技術。
川普政府至少有兩種方式可回應。一是重談交流條件,允取中國學生和科學家進入美國,但將他們排除在國家安全相關研究之外。二是不顧美國新創企業需要資金,讓中國收購科技企業的投資規定更嚴格。
但部分美國人士偏好解除交流的策略,他們稱之為「切斷連結」(decoupling),也就是讓原有關係鬆脫。
方式包括提高關稅,讓中國實際上喪失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1993年賦予的「最惠國」地位。減少科學交流,意味許多計畫中斷。停止學術交流及學生交換,這將造成美國大學和接待中國學生的市鎮損失數以十億計美元。而前來美國的中國觀光客創造的蓬勃成長產業,發展速度也將大幅放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以中國為矛頭的貿易戰落幕。北京當局已提議擴大採購外國貨品,並落實中國對世界貿易組織(WTO)所做的大部分承諾。但崔大偉說,若美中實際上打的是科技戰,光靠中國買更多外國貨和擴大市場准入,中期而言仍無法令美國息怒。
因為川普政府的目標,是終結中國由國家指揮的產業政策。但中國很可能不會讓步,因此這場科技戰將令美中關係更加惡化;若演變為雙方「解除交流」,則未來發展恐怕遠比新冷戰暗示的情況更加險惡。(譯者:張正芊/核稿:徐崇哲)10712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