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國土防衛構想 李喜明、吳怡農:建立可信嚇阻力【專訪】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台北15日電)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表示,他與「壯闊台灣」創辦人吳怡農提出國土防衛部隊的構想,目的是透過善用包括後備軍力的一切可用資源,推動台灣建立可信的嚇阻力,以嚇阻戰爭。他說,這或許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國家安全人人有責,批評而無具體建言無濟於事。
曾任國防部長的行政院退輔會主委馮世寬今天說,吳怡農所提的計畫「不值得考慮」,現在「最重要的是全民國防」,但如果花時間去瞭解,應該會知道李喜明與吳怡農所提的「全民防衛」及「聯合國土防衛部隊」構想,正是一種全民國防。
李喜明與吳怡農的構想,首先於10月8日在蘋果日報發表,兩人13日共同接受中央社專訪,針對他們的構想做了進一步闡述。
於2019年6月卸下參謀總長職務的李喜明說,考量台灣的防衛資源有限,全民防衛及建立聯合國土防衛部隊可能是最好的後備改革方案。
國防部上週提出增加召訓人數及頻次、延長訓期等方案,但李喜明認為無法解決核心問題,包括武器、裝備哪裡來?如何保養?該如何訓練,才能完整編組、充分利用後備部隊,甚至讓後備與正規部隊執行幾乎一樣的任務?難道要重蹈實務早已證明行不通的套路?
為推動後備改革,國防部長嚴德發7日宣布成立防衛動員署,教育召集將由2年1訓改為1年1訓、1次14天,列管期可能由8年延長至15年,召訓人數則由12萬人增至26萬人,但尚未定案。
國防部數據顯示,國軍總員額約21萬5000人,扣除文職及約聘雇人員,總計約18萬8000人,現行列管後備軍人則約230萬名。
根據李喜明與吳怡農的構想,國土防衛部隊應包含、但不限於後備軍人,並納入警消、海巡等單位人員,以及每一位有能力、跨年齡層與性別的公民,總人數將以數百萬計,以執行「持續性的全民抵抗」,統籌由國土防衛指揮部領導。
國土防衛部隊經適切編組,部隊有各自負責守備的區域,和平及戰爭時期可分別發揮災害防救及執行城鎮保衛、游擊戰的積極功能,各軍種的特種作戰部隊則可提供相關訓練與技術支援。
此外,有鑑於國土防衛部隊的輔助性質,以及任務、戰備條件與正規部隊不同,其武器、裝備的使用及保養都應盡量單純化,以輕巧機動為原則,以利透過最少投資創造最大、最普遍的可持續戰力。
現任民進黨智庫新境界基金會副執行長的吳怡農說,他知道台灣有不少年輕人願意參與國防安全事務。他說,為了盡可能避免戰爭、保護台灣民眾的生活方式,「建立可信和可恃的嚇阻力非常重要」。他並說,可惜在現行制度下,很多青年男女想參與國防事務,卻難以如願。
李喜明指出,先不論具體細節,聯合國土防衛部隊作為他「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的一部分,主要立基於海峽兩岸軍事實力與資源的高度不對稱,台灣必須活用「不對稱作戰」思維,建立可信、有效的嚇阻力量,在有充分應戰準備的前提下,盡可能嚇阻敵人於境外。
其中,嚇阻力包含3C,即「能力」(Capability)、「可信度」(Credibility)、我方內部以及對敵方的「溝通」(Communication)。李喜明說,國土防衛部隊不要求人人是菁英戰士,但當台灣展現出有數百萬人具作戰或防衛國土的意志與能力,則有助於讓敵方發動戰爭的成本計算和決策複雜化,降低敵方輕舉妄動的機率、提高敵方為消耗台灣戰力或殲滅台灣所需付出的代價。
對於台海未來發生戰爭的機率,李喜明和吳怡農一致認為,無論預測為何,台灣都只能就取決於己的事務爭取時間,做好準備。
他們指出,「國家安全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每一位公民也都能在國防事務扮演主動角色,並依個人能力各司其職。台灣並不缺有相關意識和自覺的人,但需要被引導和編整。
他們認為,以「全民防衛」為核心內涵的聯合國土防衛部隊是深度改革方案,牽涉公民防衛意識、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較現行「全民國防教育」更貼近防衛實務需求,以及正規部隊的訓練和管理精進,讓軍事成為受公民尊崇、樂於參與的專業。
對於與吳怡農共同提出的構想遭批評,李喜明表示,他不怕批評、只怕「拋磚無法引玉」。他說,只要戰略目標一致,任何技術細節都可討論,也應該被討論,以尋求最佳方案。為了國家大事,他不計個人毀譽,但攸關國家安全的重大議題最終仍需取得全民共識,而時間不見得站在台灣這邊。
李喜明是備役海軍上將,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任參謀總長,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任國防部軍政副部長,歷任海軍司令,潛艦戰隊隊長等,畢業於海軍官校及美國海軍戰爭學院(Naval War College)。
吳怡農今年1月在台北市中山、北松山區參選,敗給國民黨籍現任立委蔣萬安,但仍活躍於公共事務領域,包括舉辦營隊,對年輕人提倡國土防禦的觀念。(編輯:陳正杰)10910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