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改革不敵選舉大敗 林聰賢請辭獲准
(中央社台北1日電)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請辭獲准,曾是政治明星的林聰賢力拚拓展外銷、農藥減量、農業保險等政策,但農舍、北農問題都凸顯執政包袱重,菜價又波動,專業力受疑,成為壓倒大樹的最後一根稻草。
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在多個農業縣市敗選,檢討聲浪起,林聰賢開票當日即請辭,今天行政院長賴清德准辭。
林聰賢在2017年2月上旬接任農委會主委,甚受總統蔡英文看重;而與前任主委曹啟鴻同為農業縣長出身的林聰賢,雖然致力於農業改革,但還是因九合一選舉大敗而請辭。
部份農業界人士認為,台灣農業多元性高,必須有專業背景才足以勝任,對於民進黨兩度安排地方首長接任農委會,頗有質疑。
不過也有長期接觸農業的人士分析,農政改革無法澈底推行,其實跟民進黨執政過於討好地方選票有關,以至於中央農政推行,一再受到地方諸侯掣肘。
例如林聰賢雖然支持保護農地,但是之前擔任縣長的宜蘭縣,正是全國農舍問題嚴重的指標縣。對於宜蘭縣代理縣長陳金德多次自行公布農舍辦法,無視中央法規時,農委會應對不夠明確。
此外,北農議題延燒,雖然日前農委會已請官股董事主動提案解任吳音寧,而吳音寧也非林聰賢所推舉,但是身為主委,對於吳音寧惹議時,也未能清楚表態,令輿論對其用人產生批評。
林聰賢任內推動多項改革,包含營養午餐使用有4章1Q的在地農產、引導農民友善耕作及培養行銷能力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擴大施行農業保險、建構冷鏈系統等措施;但面對農產品價格波動時,甚至是他所推出的口蹄疫拔針、農藥十年減半、拓展外銷等政策,多由幕僚出面說明,鮮少第一時間站上前線為政策辯護、跟社會對話。
台灣的農業問題不只是多重因素交雜拉扯,遠洋漁業管理也面對歐盟舉黃牌的壓力,短期間必須提高罰鍰、澈底落實執法,以提早解除,避免衝擊產業生計,引發漁業界反彈。
當總總面向整體彙整後,失分效應強過正分時,九合一的敗選,又直接表現在失去農業縣市執政上,農委會終究難辭其責;然而長期關注台灣農業的各界也呼籲政府,農業需要專業,而且「倘若地方諸侯持續若凌駕中央,改革難以推行;而改革若總是做一半,其實是反挫」。(編輯:吳協昌)10712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