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專家:日軍侵華不受中共影響
2015/8/10 08:30
(中央社記者王承中台北10日電)儘管兩岸交流激增,但對距今70年前的對日抗戰歷史仍乏共識,面對中共爭奪領導抗戰的話語權,戰史專家滕昕雲表示,抗戰期間日軍對華作戰,絲毫不受中共「敵後戰場」的影響。
滕昕雲表示,中共對抗日戰爭,自我建構所謂的國軍「正面戰場」與共軍「敵後戰場」理論架構,照理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的情勢發展應是相互牽動影響,若中共建構的敵後戰場是抗日戰爭的重心所在,在華日軍光應付敵後的共軍就足以疲於奔命,無暇他顧,應無法對所謂「正面戰場」的國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
滕昕雲說,然而日軍對國軍的大規模攻勢卻連年有之,甚至在民國33年時,在中國戰區發動一號作戰,欲打通大陸交通線,接連發生豫中會戰、長衡會戰等會戰,其動用兵力之大,戰略構想之明確,都是抗戰以來少有,期間卻未見共軍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牽制、妨礙日軍遂行一號作戰。
另外,滕昕雲也指出,抗戰八年中,中共根據地延安僅遭到日軍17次轟炸,而當時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重慶,卻遭受日軍218次的轟炸。如以常理推論,遭受轟炸的密度與目標本身的重要性成正比,僅由此觀之,就可知日軍對中華民國領導下的中央政府的抵抗比較重視。
最後,從日本向誰投降,也可看出誰在領導中國抗戰,滕昕雲指出,日本投降時,日本中國派遣軍奉命向國民政府所統轄的國軍投降,非自稱「抗擊百分之七十五日軍」的共軍。例如,日軍投降的第3天,共軍太行戰區司令員李達下令沁州的日軍向八路軍投降,遭日軍拒絕,雙方發生激戰,共軍遭日軍擊退,最後沁州日軍是向國軍第二戰區指揮官閻錫山的國軍投降。10408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