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改革醫材差額給付 納人工頸椎間盤3類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7日電)方便民眾使用新醫材且減輕負擔,健保署今天宣布,特定醫材將改依臨床實證等級定健保給付及民眾自付差額範圍,首批適用新法的3類醫材為用於退化性椎間盤疾病和心臟主動脈狹窄,估1年有9100人次受惠。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上午發布新聞稿指出,隨醫療科技進步,新功能醫材不斷推陳出新,廠商也多半以新材質、新功能為訴求,鼓吹病人選擇自費醫材。
根據健保署統計,民國108年間民眾選擇全額自費醫材的費用,是103年的4倍。但因醫病間資訊不對等,民眾往往無從判斷新的醫材究竟有多好,也不知道自費多花錢是否有真正的臨床效益,久而久之,坊間因此出現「健保給付的是次等貨」、「自費的比較好」等以訛傳訛的說法。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黃育文上午受訪表示,為增進民眾使用新式醫材的可近性,提升差額負擔效益,健保署修訂「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改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合理的健保給付比例及民眾自付差額費用範圍,並降低同功能特材在各院所間的收費差異。
首批適用新法的「人工頸椎椎間盤(Cervical Artificial Disc)」、「特殊功能及材質脊椎間體護架(CAGE)」及「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等3類醫材計61品項,健保署已報請全民健康保險會討論,待衛福部公告實施後,就能嘉惠民眾,估計一年約有9100人次受惠。
黃育文表示,新制上路後,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合理的健保差額給付比例,健保最高給付40%,民眾最低自付60%,可減輕民眾疾病治療的負擔,又可讓民眾使用到新式醫材。換言之,對病人有利且臨床實證愈好的新醫材,健保給付比例愈高,民眾自付差額比例愈低。
以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等疾病的「人工頸椎椎間盤」為例,共擬會議核定費用約新台幣23.3萬元,依藥物支付標準及自付差額特材作業規範的規定,健保給付核定費用的20%,民眾自付80%,自付差額上限約18.7萬元,未來院所向民眾收費不得超過此金額,估計每年約2500人次受惠,至於健保財務負擔約1.17億元。
同樣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等疾病的「特殊功能及材質脊椎間體護架」,總共3大類40品項納入差額負擔。共擬會議核定費用約5.1萬元至17.6萬元,健保給付其核定費用的20%,民眾自付80%,自付差額上限因不同功能類別而異,約4萬元至14.1萬元,估計每年約6200人次受惠,健保財務負擔約9.2千萬元。
用來治療嚴重心臟主動脈狹窄的「經導管置換瓣膜套組」,共擬會議核定費用約109.7萬元,健保給付其核定費用30%,民眾自付70%,自付差額上限約77萬元,估計每年約400人次受惠,由健保財務負擔約1.3億元。
健保署指出,目前研議針對現行收載的9類差額特材(義肢除外),進行核定民眾自付差額的上限且持續研議尚未給付的醫材,尤其是自費金額占率達65%的骨科及神經外科手術醫材,以保障民眾權益,同時也期待醫事人員優先考慮使用健保給付的特材(包含健保全額給付及民眾自付差額),減少民眾的自費負擔。(編輯:方沛清)10905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