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問題見好轉 就怕疫情復燃磨人
(中央社華盛頓21日綜合外電報導)隨著部分地區的供需瓶頸疏通,原本被打亂的全球供應鏈已開始好轉。但船運、製造與零售業界仍表示進入明年前,不預期營運能趨近正常,貨品仍隨時會因疫情復燃而延宕。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亞洲,一些因COVID-19疫情導致的工廠關閉、能源短缺與港口運能受限等,最近幾週已出現好轉;在美國,主要零售商稱已進口大部分過節所需的商品,海運運費也開始從新高的費率下修。
業界與經濟學家表示,西方的消費需求強勁、美國港口堵塞、貨車司機缺人與全球運費費率仍走升,會持續影響復甦腳步;更多極端天候和COVID-19確診激增的風險,也可能再次卡住供應鏈。
供應鏈瓶頸的緩解,可使供需趨於平衡並降低物流成本。若能繼續保持,將有助緩解通膨增升壓力。
美國洛杉磯與長堤(Long Beach)口岸擠滿待卸貨船隻的問題已見改善,但等待卸貨船隻數仍處高檔。長堤是美國最大的亞洲銷美貨品門戶。
據南加州海事交易所(Marine Exchange of Southern California)資料,截至19日仍有71艘貨輪泊於外海,只比3天前最高峰的86艘略減,且3天內還有17艘貨輪要到港。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很少看到貨輪會泊於外海等卸貨。
船運與零售業表示,他們預期美國港口擁塞要到2022年初才能清完,也就是要等美國耶誕年節購物季與亞洲放完農曆新年連假、許多工廠放假暫停出貨以後。
德國船東赫爾特(Jan Held)表示擁塞情況已好轉,特別是亞洲,但有時船隻抵達亞洲港口後,仍得等上一個月才能進港;他的貨船主要載送如巨型風車等工業設備,而非民生貨櫃。
船運公司設在德國北部哈倫(Haren)的赫爾特表示,全球運輸體系完全正常還需要一段時間,「前提是疫情得結束,而這也不是一兩天的事」。
隨口岸略為通暢、大多數美國大型零售商都進口到假期所需的貨品,跨太平洋的運費費率最近幾週不再走揚,費率在12日已便宜逾1/4,是兩年來最大降幅。但據波羅的海貨運指數(Baltic Freight Index,BFI)顯示,費率這週又略漲5%,來到每個40英尺貨櫃約1萬4700美元的價位,仍超過去年同期的3倍。
牛津經濟公司(Oxford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說:「從全球來看,供應鏈問題的最壞情況,某種程度已遠離。」牛津經紀公司一份研究所訪談的專家群號稱綜覽45個經濟體,顯示幾乎所有專家都相信供應鏈被打亂的問題已達高峰,或今年最後一季就是高峰。
但專家也坦言,總使任何小差錯,例如中國寧波的舟山港8月時僅因一例確診而臨時關閉的情況,都可能導致運費再次飆升。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 SA)駐香港的資深經濟學家阮楨(Trinh Nguyen,音譯)說:「這(供應瓶頸打通)是一大正向的顯著改變,因這能改善亞洲的工業輸出及全球供應。」
不過因許多國家仍苦於像缺工等其他問題,阮楨仍維持相對審慎,「供應鏈衝擊的某種程度正在緩解,但各項短缺的問題暫時還不會完全消失」。(譯者:陳亦偉)11011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