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祕密外洩案逐年增加 業者盼加速審理
(中央社記者廖禹揚台北8日電)科技業又傳出竊密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指出,近年地檢署受理偵查案件有逐年上升趨勢,業者多認為台灣在侵害營業祕密案件上刑度已足夠,但希望能更加快審理判決速度。
台灣半導體產業領先全球,也是台灣產業主力,去年1到10月積體電路產值達新台幣1.2兆元,產業技術成為中國競爭對手覬覦目標,相關產業之一的國際化學公司巴斯夫在台子公司6名現任、離職高階主管涉嫌竊取電子及化學品關鍵技術與製程,與中國大陸競爭同業合作,竊密案又添一樁。
科技業竊密案頻傳,包括美商美光(Micron)控告晉華與聯電共謀竊密,美光合作夥伴南亞科也發現離職員工涉嫌「帶槍投靠」中國競爭對手等,就連聯發科及台積電等科技大廠,都多次發現離職員工涉嫌竊密。
智慧局局長洪淑敏指出,台灣營業秘密侵害案件引入刑事責任,起初就是為了防堵中國大陸挖角竊密,目前可處1到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實業者大部分覺得刑度已經很足夠了」,不過「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仍有人受誘惑犯案。
根據智慧局掌握數據,2013年至2017年地檢署受理並偵查終結的營業祕密侵害案件共380件,2018年1到11月則有121件,有逐年成長趨勢,不過,其中多數為不起訴案件,原因包括當事人撤銷告訴、犯罪事實無法證明,或是提告企業並未做好營業祕密保密措施,因此不符合營業祕密要件。
在2013年至2017年偵查終結案件中,僅有102案獲起訴,其中判決確定的19案,只有5案6人判有罪。
智慧局法務室主任何燦成表示,透過案件偵查結果,可以發現許多業者未做好營業祕密保密措施,智慧局也從2016年起定期舉辦活動宣導,輔導業者瞭解營業祕密構成要件及合理保護措施。
何燦成說,目前政府查緝相關案件速度已加快,業者則希望判決審理時程也能縮短。半導體業龍頭台積電組織台灣營業祕密保護促進協會,與智慧局合作,加強企業本身相關保護措施,也辦理法官參訪活動,在可能範圍內讓法官瞭解實際工廠運作,加強法官對業界營業祕密運作的瞭解。
智慧局也推動營業祕密法修法,新增偵查「祕密保持令」制度,並增訂「違反祕密保持令罪」,防止偵查中造成營業祕密二次洩漏,以加速偵查時程,目前已在立法院等待朝野協商。(編輯:鄭雪文)10801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