嚐劇場以小雨滴亮相 愛丁堡藝穗節展開驚奇冒險

(中央社記者簡玉晴倫敦18日專電)嚐劇場(Bon Appétit Theatre)參加2024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帶來創新且非語言性的作品「小雨滴」(Little Drops of Rain),於8月1日至25日間演出。
「小雨滴」為嚐劇場的原創故事,講述小女孩Hope生活在乾旱的時代,偶然間遇見一朵從水工廠逃出的小烏雲和小雨滴,展開了一場充滿想像力的奇幻旅程。該劇運用了擬聲和操偶技術,帶領觀眾隨著主角一起經歷冒險。
作品編導兼演出成員之一的洪信惠說,選擇將「小雨滴」從台灣帶來愛丁堡,主要是因為這部作品的彈性,她希望以跨越語言的方式來做親子劇場,傳達的是平權的概念。
嚐劇場成立至今已邁入第七個年頭,洪信惠認為是時候向海外拓展。她提到,台灣跟當地家長的反應其實很不同。台灣的觀眾較為冷靜,而這裡的孩子則是想笑時便會放聲大笑。
洪信惠觀察到,這裡的家長經常與孩子一起探索,在有較大聲響時摀住孩子的耳朵。她對其中一位家長的回饋印象深刻,對方稱讚這部作品的軟硬適中,能夠留給孩子自行咀嚼的空間,去吸收作品的內容。
洪信惠說,偶戲一直是自己很喜歡的表演媒介,這部作品使用了許多日常的物件來製造聲音。儘管去除了作品的語言性,但她利用鮮明的故事線,留給觀眾大量想像的空間。
另外,洪信惠特意用「帽子」與「雨鞋」兩種物件,來象徵劇中主角作為人類的形象。她說,其實靈感來自於小時候常跌倒的經驗,摔跤前腦袋與身體不同步的感覺,啟發她將主角分為兩個部分,過程中奔跑時可以分離的更好、延展與不斷地拉寬。
團中擔任擬聲藝術家(Foley Artist)陳晏如,原本學的是電影後期製作,但在一次與嚐劇團合作後,決定一起繼續發展並由後製轉往台上演出,帶領小朋友發現聲音的來源。
陳晏如說,受到露營概念的啟發,這次劇中許多器材與道具都是以輕裝為主,許多器材為折疊式。雖然已經是精簡再精簡,洪信惠也說到演員們大多行李空間,仍是留給道具。
場地的不同也是劇場需要克服的難關之一。陳晏如提到,儘管愛丁堡的場館有高品質的音響設備,但過多的電流干擾讓以「聲音」為亮點的嚐劇場成員傷透腦筋。每一場表演後,劇團成員們都會討論如何調整設備,確保最佳演出效果。
雖然這部劇沒有語言,洪信惠也特意模糊當中的文化性。但她說,主角的孤獨感設定,與她在過程中不斷遇見烏雲與鐵鍋等角色,其實隱晦地呼應台灣是座小島,必須抱持開放,不斷與世界溝通及交流。(編輯:陳承功)11308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