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李育昇走出劇場攜來魚身 傳遞餘生扮演意義

2018/6/10 18:23(6/10 18:5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汪宜儒台北10日電)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的作品總能有一種異時空的綺想感,在幽暗封閉的劇場空間開拓想像。這回他走出劇場,帶著2年多來的「魚身」創作,透過靜態展覽傳遞劇場中的扮演意涵。

1983年出生的李育昇,作品橫跨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曾以「劉三妹」獲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去年也以「狂起」獲得國際曼谷藝術節最佳藝術指導的肯定。

今年是李育昇從事劇場服裝設計的第15個年頭,從小就喜歡「說故事」的他說,劇場對他而言,一直是個說故事的場域,編導用文字跟詮釋觀點說故事、演員跟舞者用肢體說故事,而他用視覺創造物說故事。

「魚身.餘生」是李育昇首次個展,有意思的是,展出的不是服裝作品,而是他2年多來,以最害怕的「魚」為主題創作的系列作品。

談起關於魚的恐懼記憶,李育昇說自己從小是鑰匙兒童,而父親的最大嗜好是釣魚,冰箱就有媽媽處理過的、一塊一塊的魚塊。李育昇有一天回到家,打開冰箱後,那些魚塊嘩地一聲全部掉出來、砸在他身上,「從那時起,我再也不吃魚,也無法直視魚」。

童年的記憶,總是會在後來的日子以出乎意料的形式探出頭。這幾年,李育昇因劇場服裝的案子,開始轉化使用魚類形象進行創作。其中,以海綿、棉紙、合成皮、網布等材料打造的魚頭造型,可穿戴、可裝置,意外搶眼,某種程度也「療癒」了他對於魚的深層恐懼,關於魚的作品,越來越多,於是有了「魚身.餘生」。

選擇了靜態展覽的形式,李育昇卻試圖延續劇場創作的故事性。他打造一個關於明日世界的想像空間,搭配邀請觀眾穿戴魚頭的活動,他要觀眾在這個想像裡扮演一位臨時演員,那是個魚類都幾近滅絕的未來,魚的形象變成了口耳相傳的珍稀異獸,昨日世界只留下魚類的網路資料與照片,及曾經見證魚類形象的倖存者口述,但總有一天,這些記憶會失真、會稀薄。就像現在已經滅絕的台灣雲豹、大紫斑蝶。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李育昇無意批判或辯證,他說只是想給自己一個展覽的機會,或許會營造一些關心生態、當下環境的可能,或許會開始思考近在身邊的理所當然,是否有天終會消失。關於扮演,他認為除了是劇場特性的延續,也是對於人生的解讀,李育昇說:「人生就是一場大型的Cosplay,誰不處在扮演的狀態?」

李育昇的「魚身.餘生」明日臨演計畫個展正在台北的Dear Deer小路上藝文空間展出,展期至6月24日;接著8月7日至9月2日將移展至台北特有種商行,11月8日至12月4日則在台南的特有種商行。(編輯:陳怡璇/張芷瑄)107061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