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壁壘認定下一步 陸學者:涉及台灣政局演變結果
貿易壁壘小百科
貿易壁壘是一國為阻止國際貿易過度侵害當地產業利益,在稅務、許可等方面設立限制,使進口貨物成本提升。
中國商務部今天發布「關於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最終結論的公告」,宣布調查結束,並聲稱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公告並提到,這項貿易壁壘調查是根據其「對外貿易法」和「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有關規定進行。
中國「對外貿易法」第40條規定,「國家根據對外貿易調查結果,可以採取適當的對外貿易救濟措施」;而「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第33條規定,如果被調查的措施或者做法被認定構成「貿易壁壘」,商務部應視情況採取以下措施:一、進行雙邊磋商;二、啟動多邊爭端解決機制;三、採取其他適當的措施。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對此表示,儘管外界一些人認為,海峽兩岸從不同動機出發,其實都向對方實施局部貿易壁壘,但在中國大陸眼中看來,台灣方面近5年來對陸方商品進口的措施,確實構成了貿易壁壘。
對於中國大陸商務部提前1個月宣布調查結束,且距台灣總統大選已不足1個月,是否涉及「介選」,時殷弘認為,在這個時間點上,陸方一切對台作為都會被解讀為「介選」,很難討論。但他認為,陸方完全終止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可能性並不存在。
另一名不願具名的學者則表示,陸方認定台灣對中國大陸商品輸入構成「貿易壁壘」,依法還需要進入雙邊磋商、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等程序。不過,但兩岸目前沒有「互信政治基礎」的情況下,要中國大陸官方與台灣方面磋商此事,幾乎沒有可能。
這名學者指出,依陸方的立場,兩岸要想針對「貿易壁壘」的解決進入雙邊磋商等程序,只能靠台灣的「政治局勢演變」。如果「演變結果」與陸方的預期相悖,那麼此事的發展方向便可想而知;若相反的,「演變結果」能讓兩岸重建互信政治基礎,後續應會有轉寰的空間。
他並認為,即使「演變結果」不與陸方預期相悖,陸方基於10餘年來兩岸關係存在嚴重失衡的現實,以及中國大陸內部要求兩岸在貿易上平等往來的民意,預料陸方也可能藉由這項「壁壘調查」磋商,要求台方改變作法,不能一直以「保護農漁民」為由持續下去。(編輯:曹宇帆)11212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