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國抗疫欠缺準備 民眾感慨經過3年學會何事

2022/12/26 18:30(12/26 20:5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圖為22日上海醫護人員工作情形。(路透社)
圖為22日上海醫護人員工作情形。(路透社)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26日電)中國當前無準備、無清楚策略的抗疫方式引發民眾不滿。媒體人連清川撰文指出,歷經抗疫3年,「疫苗被穿透,ICU依然匱乏,退燒藥買不到」,農村真實情況不見報導,質疑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曾任記者的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連清川今天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萬字長文「關於這個冬天,我有無數無解的問題」,許多網友轉發,但已經被刪文。

作者表示,自己一向主張「群體免疫」,因為之前所有的封城、半封城都既缺乏法理也不合理;但當前中國的防疫鬆綁是「放任、放棄與放縱的政策」,是「擺爛」。

他並質疑,從2019年冬天,武漢出現第一例COVID-19病例,到如今走向「群體免疫」,「3年來,我們到底學會了什麼?」

他說,群體免疫必須在充足的藥物、醫療與防禦的基礎上,避免過高的重症率和病死率為前提;現在留下赤手空拳的公眾和疲於奔命的醫院,與其稱這為「群體免疫」,更像是「群體受疫」。

文章對於當前防疫的質疑包括:

為什麼是在11月才進入群體免疫模式,背後的政策依據和考量是什麼?所進行的準備是什麼?是否對醫療機構進行了告知、培訓和補充?藥物是否充足?高危人群是否有應急機制?

北京在內的殯儀館已經滿負荷運行,且價格很高,官方是否也應對此回應並設法解決?

能否有一個充分的指導,告知在照顧感染的家人方面,如何能盡量避免自我感染?

文章引述美國「華爾街日報」1日的報導,隨著近兩年更多資源投向防疫,從2021年起,中國的醫療資源建設速度放緩,加護病床數量的成長率從前一年的近9%放緩至2021年的5.8%。

ICU床位增加不多之外,疫苗的有效性及老人接種率不足也是問題。作者並透露,疫苗是敏感話題。2020年,他曾操持過一個新聞直播節目,「凡是關於疫苗的討論,統統被平台拒絕。」

中國主要施打的COVID-19疫苗是國產滅活疫苗,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22日在會議中表示,「第4劑一定要變換疫苗,不能再用滅活疫苗」。近期美國和德國官方都表達願意向中國提供疫苗,但北京沒有接受。

文章質問:「為什麼我們可以援助別國,而別國不能援助中國呢?…我們在死守的是什麼?」

媒體今天證實,北京將向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送被視為COVID-19特效藥的Paxlovid(倍拉維),這是輝瑞藥廠給重症風險高的患者口服藥。這篇文章說,這只是北京,全國範圍內,能有多少呢?(編輯:張淑伶)11112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印度出現中國返鄉染疫首例 地方政府嚴陣以待
172.30.1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