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嚴格防疫追求清零 官員緊張民眾疲乏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特稿)COVID-19疫情進入第3年,中國繼續嚴防嚴控,但越來越多民眾對這種抗疫模式感到疲累以及質疑。反映民生艱難的文章被熱傳,有民眾感慨:「恐怖的不是疫情,而是政策」。
當前,各地為了防範傳染力強但病毒性較弱的病毒變異株Omicron,防疫措施不斷加嚴。深圳剛結束全市封閉管理,多數工廠企業停業7天,上海也幾乎全民核酸檢測,部分居民社區的封閉檢測時間長達4、5天;網路評論說:一線城市尚且如此,叫其他城市如何「抄作業」。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7日在政治局常委會上說,「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其實地方首長看到的重點是他說的另外幾句話:「堅持動態清零,儘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堅持就是勝利」。經濟民生受衝擊?疫情先平息再說。
與官方強力防控疫情同時出現的,是越來越多有關疫情的自媒體反思文章,例如被熱傳的「是時候轉變防疫舉措了」以及「回燕郊的路」。
署名「慕峰」撰寫的「是時候轉變防疫舉措了」一文中,談到了當前防疫政策的不合理與缺乏統一標準,以及嚴控並不能禁絕疫情。
文章指出,「個別疫情出現後總是全面嚴控,每次嚴控的代價是如此之大,人們長期處於精神高壓狀態,許多家庭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團聚,許多其他疾病患者的跨地區治療一再改期,許多小企業和個體戶要面臨隨時關張...。這些情況,都是有穩定工作的人們難以切身感受的」。
「但現在大家內心確認的是,這一輪疫情結束後,一定還會迎來下一輪,總會有新的確診出現,完全禁絕是不可能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獲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呢」。
而「回燕郊的路」一文說的是在燕郊和北京兩個城市之間往返的人們,如何被防疫政策「卡」在兩邊,過程往往缺乏尊嚴。燕郊從1月底至今就封城過幾次,但其實病例並不多。
作者說,「無論一個人住在燕郊還是北京,一樣既需要健康,也需要工作;都需要被以同等的防疫標準對待,而不是被區別對待。人只有在受到尊重時心裡才有力量度過難關」。
2020年疫情之初,習近平曾經說,對於疫情自己一直「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同年9月甚至還舉辦了「全國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對比國際上的疫情應對,中國率先復工、又能緩和疫情,當時許多中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確實是有「制度優勢」的,對一些防疫措施也願意配合忍耐。
2022年3月,情況卻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病毒特性在轉變。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和隱匿性更強,但毒性較弱,多數為輕症表現。許多民眾感受到的是,「無症狀」感染者很多,但防疫勞民傷財,此外,也不能確定自己打的疫苗對Omicron有沒有用。
不是每個人的工作都能居家上班,對於一天不工作就要一天吃老本的人來說,眼前更重要的是生存下去。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深圳外送員在封城之初,發現如果回到被封控的家園就出不來,他們寧願選擇不回家、第2天再繼續工作。
一名在南京的民眾也告訴中央社記者,過去幾天她因為被認定與確診者「時空交錯」而健康碼變成「黃碼」,她發現很多人跟她一樣,到指定地點排長隊就為了再次篩檢讓自己健康碼變回綠色。
這些人其實是擔心變「黃碼」沒辦法上班或影響家人被隔離,而不是擔心疫情本身。他說:「恐怖的根本不是疫情,而是政策,政策限制你,你知道那種哪裡都去不了的感覺嗎」。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王賀勝1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有的地方認為Omicron變異株症狀輕,是「大號流感」,出現了思想鬆懈、歇歇腳緩一緩的心態。而同一天,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蔣榮猛說,Omicron比流感的症狀還輕。有網友留言問:聽誰的?
不可否認的是,民心的確正在變化,越來越少對病症的恐懼,越來越多對防疫的反思。有網友質疑,如果中國現在無法放鬆防疫措施的主要原因,是如專家所說「醫療資源會發生擠兌」,那麼兩年多來大量核酸檢測的大量成本難道就不算醫療資源的消耗嗎?如果能有計畫地把這些錢投入各地的醫療系統,長遠來看更有效益。(編輯:李雅雯)1110321
- 2024/11/21 14:06
- 2024/11/21 12:30
- 2024/11/21 11:28
- 2024/11/21 09:51
- 2024/11/20 20:12
- 2024/11/20 12:5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