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etoo還在 陸女權組織發布性騷擾訪談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8日電)中國的#MeToo運動經過一年後,在當局的壓制下仍以不同形式延續。上海一家女權組織今天發布性騷擾的調查訪談,顯示出性騷的多樣化,並打破被騷擾者必須是「完美」的刻板觀念。
這份訪談歷時約半年完成,總共收錄了21個個案,集中在江蘇、浙江和上海一帶,其中2個案例是性騷擾者,也有女主管被男下屬指出性騷擾、同性戀者的性騷擾等。
由於反性騷擾的#MeToo在中國不能大張旗鼓,去年被揭露的大學教師性騷擾、甚至性侵女學生案例也多低調處理,因此這份報告的訪談者Joy也謹慎不曝光。
Joy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提出比較特別的兩個觀念,一是不要將被性騷擾者稱為「受害者」。她認為這個詞本身就含有一種刻板的弱者形象;二是不要將性騷擾「汙名化」,應當正視性騷擾有程度之分,且容許社會的討論和溝通。
這並不是說性騷擾是對的。她表示,不「汙名化」的原因是這個社會太過於將性騷擾看作一個禁忌,公眾一提性騷擾就怕,於是官方一打壓這類話題就見效,讓任何思辨討論消失於無形,遑論改變的可能。
比如,有些言語或動作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對方覺得不舒服,被告知後,可以改過,但在「談性色變」的環境裡,這樣的交流恐怕很難發生。
此外,Joy發現,媒體報導性騷擾往往塑造出「完美的受害者」,要求當事人就該是個完全無辜、在性道德上無可指責的形象,但現實生活不是這樣,譬如喜歡到酒吧跳舞的女性,不代表想被陌生舞伴亂摸;也不是每個人一受到性騷擾,就知道自己被騷擾了或是該如何回應。
在她的筆下,性騷擾發生的場景可能是健身中心、酒吧、小學到大學校園、購物網站上買家與賣家的聯繫或是請水電工到家中維修等;方式則從開玩笑的言語到威脅性的舉措都有,甚至有碩博士生經常性被老師邀約到飯局上陪喝酒。
相較於一般媒體的報導,這份訪談呈現出人性複雜的面貌,對被騷擾者的心理和想法更多著墨,像是一開始若無其事但後來陷入憂鬱、認為自己有錯、感到沮喪等,也有人積極反擊。
她說,發行這本冊子「我們的故事」,目的有幾個:1.讓大家知道性騷擾是什麼。2.多數人被性騷擾後因為找不到支持,把記憶埋在心中,如今看了別人的例子,就會知道「不是我的錯」。3.讓從事法律工作者作為推動立法的參考。4.促成改變,讓這些事不再發生。
中國目前還沒有獨立的性騷擾防治法,雖然「婦女權益保障法」有攏統的相關規定,但男性也可能是受害者。Joy期盼中國未來能在這方面完善立法,讓被騷擾者有法可依。(編輯:周慧盈)10803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