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派駐點30年 台媒總是衝第一
兩岸交流30週年專題(中央社記者翟思嘉台北22日電)台灣記者在大陸駐點,雖然說著同樣語言,有時卻像在另一個星球。30年來,台灣駐大陸記者經歷諸多變遷,是中國大陸發展史的最佳見證人。
任何新聞事件,記者總是衝在前頭。1987年台灣自立晚報記者徐璐、李永得以探親名義繞道日本赴大陸採訪,早於政策開放,先一步率先登陸。1990年,首批台灣記者獲批駐點北京,之後兩岸新聞交流逐步探索、開放,大陸的採訪環境更加制度化。
1990年代,中國大陸民生水準仍不高,台灣則正在「錢淹腳目」的經濟起飛時期,不少當時去過大陸採訪的台灣記者都會分享類似的故事:台灣記者請客,大陸官員或學者欣然應約、透過台灣記者購買外國人才能購買的進口家電,甚至有官員到台灣記者的住宿飯店洗澡。
因為互相幫忙,當時的記者與部分大陸學者、官員與其他受訪者的私人情誼更深,「消息」的流通也相對較容易。
不過,也因為當時新聞採訪制度的不完備,消息雖多,卻也採訪困難。
中央社前大陸新聞中心主任黃季寬1993年開始至大陸採訪與駐點,最讓他感到困難的是「很難找人」。當時大陸民間市內電話尚未普及,臨時需要採訪或求證新聞的時候,卻根本無法連絡上受訪者。
1990年代,兩岸關係仍然十分敏感,大陸官員、幹部、學者就算受訪也通常不願具名,加上許多公務機關各行其是,有些機關甚至沒有發言人,需要官方回應時,往往讓台灣記者相當頭大。
台灣記者也只能住在三星級以上涉外賓館,以便當局監控與掌握行蹤,為了與特殊的受訪者聯繫,台灣記者有時必須步行到更遠的地方使用公用電話,還要注意身旁是否出現「熟悉的身影」。
2000年以後,台灣媒體已經可以選擇其他地點住宿與辦公,但當局對媒體記者的防範依然很嚴。
東森電視台記者楊釗表示,他當年駐點,住處外時常有安全人員盯哨,若有到外地採訪的規劃,須先向國台辦提出申請同意後,才能夠成行。若沒有經過同意就離開,輕則收到警告,重則影響下次駐點。
但與此同時,大陸官方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也在逐步建立。國台辦從2001年開始有了例行的記者會,從一個月一次變為至今一個月2次;2005年前,台灣記者駐大陸最多只能一個月,現已延長至3個月並可延期一次,同時駐點期間可多次往返,到其他省市採訪,也不用再經過官方同意。
由台灣記者的角度看來,兩岸新聞交流30年來官方管控由緊而鬆,也在建立新聞的形式制度,但隨著雙方實力消長與中國新聞科技的進步,台灣記者在大陸跑新聞的優勢也正在縮小。
不過,台灣記者的活力與反應、對自由的堅持仍是大陸另個不同的風景,曾有陸媒自言在台媒身上學到很多,不僅跨越了網路長城,「特別是我們不能問的,交給台媒就對了!」1061122
- 2017/11/25 10:25
- 2017/11/23 08:45
- 2017/11/22 08:58
- 輪派駐點30年 台媒總是衝第一2017/11/22 08:55
- 2017/11/21 09:45
- 2017/11/21 08:5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