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走出去政策 陸企併購海外傳媒
-紅色文化產業專題之三(中央社記者繆宗翰台北9日電)學者表示,陸資企業近年不斷跨足海外傳媒產業,背景源自中共2000年提出的「走出去政策」,目的在於擴展話語權。而正式啟動進軍海外傳媒的轉捩點則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
長期研究中共傳媒政策的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戴瑜慧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1979年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後,大陸開始與全球資本市場經濟接軌、招商引資,壯大經濟實力與產業鏈,奠定中共2000年提出「走出去政策」的基礎。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2000年提出「走出去政策」時曾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並努力掌握主動權。」
戴瑜慧表示,中國大陸經濟資本不斷壯大,也同樣面臨資本必須流動的問題,但文化傳媒產業具有特殊性,中共為防止資本流入影響傳媒內容,對傳媒產業掌控相當謹慎,因此大陸傳媒幾乎都為國營傳媒。但也因為這層因素,大陸傳媒企業併購海外傳媒時也更引人注目,在2000年至2008年間雖略有行動,但成效不彰。
2008年北京奧運是中共正式啟動進軍海外傳媒的轉捩點。
她說,當時許多抗議事件隨著聖火傳遞展開,頻受西方媒體關注,讓中共向來想要消音的爭議議題如西藏、新疆等,反成為全球新聞焦點。這也使中共當局開始著重利用大陸資本家併購海外傳媒,擴張國際話語權。
香港「亞洲週刊」曾報導,中共在2008年11月到2009年1月密集召開宣傳工作會議,加強研商「大外宣」政策。
2008年11月,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和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展開「推進外宣科學發展,樹立國家良好形象」的學習實踐活動,課題即是「搶佔先機,贏得話語權,掌握主動權,抓住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
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劉雲山則於2008年12月25日,在中央宣傳文化單位負責人座談會上表示,構建強大的傳播體系已經是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使我們的圖像、聲音、文字、資訊更廣泛地傳播世界各地,進入千家萬戶」。
此外,新華社報導,中共在2009年9月頒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透過國家力量調動大量的資金支持,包括成立「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放寬國營銀行貸款、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稅收優惠、鼓勵上市等各種方式提供金融支持,並強調與私營企業和海外資本家積極合作。
當時身兼大陸全國政協委員,近年長期收購海外影視院線的大陸萬達集團創辦人王健林,曾於2012年大陸兩會期間針對陸企支持「文化走出去」政策表示,「中國文化走出去比經濟走出去更困難,包括價值觀、社會制度、語言多種制約。」
他表示「併購海外文化管道,能夠掌握更多海外管道,才能讓中國文化走出去。」這也顯示,中共政權透過私營資本家併購海外傳媒,作為爭取國際話語權的戰略手段。
此外,戴瑜慧分析,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月提出「媒體姓黨」、大陸各項緊縮網路劇、電視劇內容的規範出台,以及為了「港獨」、「台獨」議題封殺、抵制港台藝人等,顯示中共目前所採取的「文化走出去」政策,並不著重產製「讓人喜愛的精緻內容」以構成令人「心悅誠服」的「軟實力」,反而是採取強勢併購與持有所有權以排除異己的「硬拳頭」,但這也凸顯出「文化走出去」政策的矛盾。10510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