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我們去找你的燦爛時光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0825 17:23:33)也許你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某個禮拜天的下午,從台北車站某處進入,繞行一個個相似的路口,最後順著人流來到黑白棋盤地面的大廳。方格某處,一群人圍著一個裝裝了書的行李箱,捧書閱讀,在人與箱與書本間,立了一塊板子寫著:「Perpustakaan Brilliant Time」。
這裡正是「燦爛時光」獨立書店的行動圖書館,張正是它的店長。店長的頭銜外,張正還是現任中央廣播電臺總臺長,此前曾是四方報總編輯、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暨南國際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暨大學生有稱呼他學長的權利。
【東南亞如此陌生】
「我是誤打誤撞進暨大的。」當初他在立報的老闆成露茜送他兩本東南亞史,一讀之下他才驚覺,原來東南亞於他如此陌生:「我那時候是報社副總編輯,好像也算是一個知識份子,可是對近鄰卻非常不清楚。如果我不懂東南亞,我猜大部份台灣人也不懂東南亞。」
張正說,台灣早期的研究多半聚焦在歐、美、日本,東南亞議題則近十年才逐漸熱門。但張正就喜歡往人少的地方走,他相信在人煙罕至的地方更能找到寶藏,或許也因為這樣,他來到暨大讀東南亞研究所。
在暨大,他比多數同儕年長,不過這毫無妨礙,反而多了歷練後,讓他有了不同於學生時代矇混過關的想法──上課對他來說不僅是修習,更是工作之餘的休息,格外值得珍惜:「年紀大,舉手發言也就不膽怯;講義、功課準時讀完做完。」
當許多人對於讀東南亞系的出路十分迷惘時,他反而笑著說:「不用擔心啦,我當初唸東南亞,我也不知道我會做四方報。」他認為學習要短視,聚焦於眼前熱愛的事物之上,「不用想四年之後,而是現在什麼能燃起熱情,把它做到90分,做到滿分,當然不是其他都放掉,不過其他的能過關就好。比方說你對寮國有興趣,那就努力去瞭解它,哪天寮國咖啡想要外銷台灣,發現台灣有人很懂寮國,或許就能當他們的業務代表。」
【從四方看世界】
秉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做就對了」的信念,張正為撰寫論文,前往越南田野調查,他坦言,儘管此次田調對於撰寫論文沒有太大幫助,卻成為開辦四方報的契機。
立報社長成露茜希望能夠有能讓弱勢族群發聲的管道,因此創立四方報──一份給在台東南亞移民移工的報紙。而擁有多年媒體經驗,就讀東南亞所、前往越南數月的張正,就成了不二人選。
四方報,顧名思義要連結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移工,從一開始的越南文版、陸續發展出泰文、柬埔寨文、印尼文、菲律賓文,緬甸文版,讓在台灣的移民移工透過四方報看台灣、亞洲、世界,也彼此看見。四方報不只提供閱讀管道,也使他們擁有發聲的權力。
四方報有一半的版面是移民移工的書寫,寫自己的經歷,道出思鄉念親的情感。張正對范草雲的故事印象最為深刻。在台灣的法律之下,草雲是逃跑的人,她不得不逃,因為雇主不喜歡她,因為鉅額仲介費,大大小小的事,說不完道不盡。四方報也因此開設「逃跑專欄」,專門刊登逃跑相關稿件,稿量多到後來集結成書《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
【延續移民工故事的移民工文學獎】
移民工文學獎在張正卸任四方報總編不久後創立。他認為文學獎和四方報相比,更能使移民工的故事被看見、保留,延續這些故事的生命。
從2018年移民工文學獎的首獎〈關於愛〉所摘錄的一段文字,讀來令張正感慨良久,是由印尼移工Loso Abdi撰寫,鍾妙燕譯:”Kutatap matanya-yang sebening kaca, indah dan memancarkan sinar. Dan selalunya begitu, dia, pemilik mata indah itu, akan segera memeluk leherku lalu menghujani seluruh wajahku dengan ciuman. Dan kami akan tertawa bersama.”(我看著她透明如玻璃般的眼珠子,美麗又閃耀著光。一直都是這樣。她,那美麗雙眼的主人,即將過來抱住我,親我的臉,然後我們會一起大笑。)
張正細細講述這篇小說:「這篇在講一個很複雜的情緒,來台灣照顧小孩的外籍看護,照顧久了產生感情,可是這個看護在家鄉也有她的小孩,因為照顧不到自己的小孩,久了會有移情作用,將照顧的小孩視如己出。作者將這份掙扎的情感精準呈現。」關於愛,她愛她的小孩,也愛照顧的小孩,每三年契約到期時,她都得在契約書上徘徊去留,然而這只是眾多移民工故事的一個小片段。
【愛讀書的就來讀書】
談起寫作,張正表示寫作和閱讀是相輔相成的,從小他文字的啟蒙是漫畫書,從閱讀中學習寫作,像他有陣子喜歡村上春樹,就會模仿他的句子。他在天下雜誌發表的評論〈在這個閱讀猶如騎馬的年代〉告訴大家別讀書,實則是以反諷手法說讀書可以增進思考、吸收知識、提升涵養。
同時他也不冀望每個人都喜歡讀書,他笑說:「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閱讀的管道……回到歷史來看,其實會閱讀紙本書的人本來就很少,在五十年、一百年前識字率不高,會讀書的人基本上都是菁英,所以我們當菁英就好。」
對張正來說,讀書是一件舒服的事:「坦白說,讀書這件事有點被神聖化了。我也不期待每個人都去讀書,愛讀書的就來讀,不讀書的去玩手遊也無妨,大家的需求不一樣。」
【他們的燦爛時光】
因此,張正的「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提供人們以押金借閱書籍,他也發起「帶一本看不懂的書回台灣」,號召到東南亞遊玩的朋友帶一本書回台灣給移民工閱讀,至於收入,多半是靠辦活動和申請補助。「我也很好奇,怎麼能撐這麼久還不會倒。現在大約打平,沒有虧損也沒有賺。」張正豪邁地笑著問自己。
「燦爛時光」創立的緣由,是一位印尼看護Erin。她照護的爺爺離不開她,Erin也不能離開,幾乎全年無休,她說閱讀那刻使她自由。這個想法,讓張正和一群朋友決定辦一間給外籍朋友看書的書店,讓他們在異鄉讀到母語書,在那個魔幻的瞬間像是回到家鄉,遇見他們的燦爛時光。
2017年至2019年間,張正擔任「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的秘書長,2018年榮獲台灣義行獎。當被問及為什麼喜歡做善事,他不加思索回答:「我相信人都有正義感,我只能說我運氣好,甚至被鼓勵做這件事情,家裡經濟也不至於要從小就背負債務。剛好立報也是鼓勵同仁去關心弱勢的媒體,我們一直得到鼓勵與各方支持,尤其外籍移民移工對我們的感謝,更是無價。」
【用三個一去認識新朋友】
社會上不乏許多盡力消弭歧視的人們,然而最近苗栗因應疫情祭出禁足移工的爭議,以及疫情期間北車大廳禁止席地而坐等事件被媒體報導出來,仍有些網友順勢附和:「對啦!不要讓那些外勞坐在那邊,有辱門面。」類似這些排斥非我族類的情形,依舊存在於台灣社會。
目前在台外籍移工人數超過七十萬(不包括婚姻移民),因此如何與不同文化的人們相處,已是台灣人民所要面對的課題。張正對此提出「三個一」的方法:
認識一個東南亞朋友、試著跟他學一種語言(吃飯、早安、你好簡單的語言即可)、讀一本東南亞相關的書,瞭解他們的文化。
【總臺長的藍圖】
張正的開放態度,在具有多種語言特色的央廣得到發揮。張正於2019年3月經由公開遴選為總臺長,憑藉過去的經驗加上央廣的實力,他發起許多計畫,例如以多種語言同步口譯直播台灣重大事件(國慶、媽祖遶境),還有以多種文字製作節慶或重要事件的多語圖卡。他也發起「尋找失聯的第二位媽媽」計畫,尋找當年照護台灣孩子的外籍褓姆。近期更徵召「移工大使團」,邀請曾來台的移工和家鄉朋友分享在台灣的美好經驗,替台灣發聲。
雖然央廣是個有近百年歷史的媒體,但是張正認為必須不斷嘗試、突破。他要求每個語言在原本的廣播之外,要上架Podcast,要經營社群平台。疫情期間,他也鼓勵各部門設立時髦的Gather Town(虛擬協同工作平台),「民國十七年央廣在南京成立,用的是最頂尖的短波技術。央廣民雄分台的成立在日治時期,也是當時全台灣最酷炫的科技。而1998年央廣改制,也是因應時空環境變化的新制度、新設計。我希望央廣保有創新的精神,持續開拓新的工具、新的方法。」
張正已經擁有這麼多頭銜,完成了許多事,接下來的規劃是什麼呢?「我想寫長篇小說,不過未來說不準啦。」他秉持一以貫之的「短視」精神,且戰且走。
採訪結束後的深夜,張正傳來一個新聞連結,標題是「別人微解封,他大街溜馬很拉風。」那是我們在談論閱讀如騎馬時,他靈機一動眼睛發光地說:「你有沒有看到有人騎著一匹馬在大街亂晃……」話還沒說完他就笑得上氣不接下氣,咳了幾聲。也許就是這麼直率、樂觀的個性使然,讓他能為了當初誤打誤撞的東南亞,一走就是二十年,從初期的乏人問津,到如今的蔚然成林,他不僅匯聚了觀點、視野和力量,還為台灣的話語權,注入了真誠與人本的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