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嚐故鄉滋味 大陳人流連醃魚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7日電)大陳地區海島居民來台60週年,至今每餐必備魚佐飯,台灣是第二故鄉,但忘不了的是品嚐家鄉,醃魚襯著海風的鹹鹹滋味。
「苦啊!」當時,大陳居民飄洋過海前往美國打拚,大多從事餐廳工作。從基層做起,洗碗、打雜,樣樣來,許多親戚目前都在美國等地的大陳人鄔春梅,回憶起大陳人海外鬥的經歷,仍嘆氣一聲,似乎咀嚼半個世紀前,駢手胝足的歲月。
大陳列島土壤貧瘠,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來台後政府雖輔導轉漁業,但成效不彰,後有許多人跑船,並因此留在美國至餐廳打工並落地生根,形成風潮;大陳人在美國清一色都是經營餐廳,因為離鄉背井,也非常團結。
「不像目前台灣的餐飲學校,學生穿中西餐白色整潔主廚服裝,一般光鮮亮麗。」鄔春梅的兒子謝維克補充。他們是著名的抗日巾幗豪傑「雙槍黃八妹」黃百器的媳婦與孫子。
鄔春梅在13歲的時候,透過學校系統從南麂島輾轉來台,謝維克的父親謝宗玄則是跟隨母親黃八妹,在「金剛計畫」的大撤退行動中來台。
謝維克說,大陳人來台後,多數從事木工、廚師、船員、漁民等4種工作。「我媽媽的家族更是分佈在各地,美國到處都有。」
鄔春梅說,大陳人很不簡單,又很團結。「很吃苦耐勞,侄子也在美國愛荷華開很大的餐館」。
大陳島居民從躲避轟炸,等待與共軍決一死戰的命運,到登上美國艦艇,航向大多數人未曾見過的臺灣,其轉折變化僅在短短幾天內,雖有絕處逢生的喜悅,卻也夾雜著遠離家園的感傷。即使離鄉背井,至今,大陳人還是想回鄉看看。
鄔春梅說,她的家現在還在,沿著港邊的大馬路,直通縣政府,他的母親聞小香今年92歲仍健在,曾回鄉探親,一度找不到自己的家,「原來以往印象中的大馬路,經過住在台灣幾十年後,現在看來卻是小路了。」
黃八妹的兒子謝宗玄,1994年於台灣省菸酒公賣局退休後,也曾返鄉探親,於大陳老宅前駐足多時。
大陳人揹負原鄉記憶踏上異鄉,在台灣繼續生根茁壯,至今年已屆一甲子。儘管故鄉已經人事已非,房子也暫時無法要回來,但第一代大陳人對故鄉的記憶,早已經融入大陳招牌菜「大陳年糕」等生活飲食文化中。
大陳列島泛指浙江台州灣外的群島,主要食物來源大多是海鮮,但因這類食材並不耐放,因此家家戶戶都會將食材醃漬後曬成乾。
當年,大陳島的軍民參雜著醃魚勉強填飽肚子。謝維克說,「現在,我舅舅每一餐一定要有魚配飯。」一旁的鄔春梅搶著說,「鹹魚的滋味真的是美味啊。」不過,如同臭豆腐,有些人趨之若鶩,有人卻避之唯恐不及。
中央社與大陳遷台60週年活動委員會、新北市政府共同主辦大陳遷台60週年紀念大會,及「亂世風雲起」渡海薪火傳影像展,今天在新北市永和區國父紀念館舉行,副總統吳敦義應邀出席。10403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