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誓救更多童奴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新德里特稿)印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沙提雅提6歲入學第1天,親眼目睹校門口與他年齡相仿的擦鞋童無法上學。這在他心中激起巨大漣漪,甚至在20年後讓他人生轉向,立志拯救更多人的童年。
沙提雅提1954年1月11日出生在中印度馬德雅省(Madhya Pradesh)省會博帕爾(Bhopal)附近維地沙(Vidisha)鎮一個平凡人家,當警察的父親早逝,不識字的寡母得變賣首飾才能讓他念完研究所,他順著母意擁有最受印度年輕人歡迎的職業──工程師,又兼任學院講師。
25歲那年他放棄教職,投身「賣身契勞工解放陣線」(Bonded Labor Liberation Front),並創立「挽救童年運動」(Bachpan Bachao Andolan, BBA),展開為兒童人權鬥士開路先鋒的跌跌撞撞摸索期。
他說,「35年前,救童奴、救童工還是很新的觀念,前方根本沒有人讓我學習追隨。我只能遇山開路、不斷敲破大石,然後搬開它,才能繼續往前走。」
也是在兒權志業起步初階,他進入最黯淡人生歲月。沙提雅提說,1981、1982年他跟妻子蘇梅達(Sumedha Kailash)住在新德里火車站後站對面的阿杰梅利門(Ajmeri Gate)區「一個像倉庫的房間裡」。他們這時已有了出生不久的兒子里布(Bhuwan Ribhu)。
沙提雅提的最初行動是突擊搜查印度僱用童工的工廠,42歲的賴克斯曼(Laxman Singh)就是最早被他救出的一批賣身契童工之一。當年跟隨父母在新德里近郊一處採石場敲石、搬石的賴克斯曼獲救時才七歲,卻已「從業」兩年。
賴克斯曼現在是BBA的財務主管,掌管這個非政府組織大約3500萬盧比(約新台幣1750萬元)的年度預算,支票上沒他簽名就不算數。
2014年11月14日印度慶祝兒童節時,沙提雅提說,數百萬被迫從事各種形式勞動的兒童還在受苦,從農田、礦區、工廠,到家裡,到處都有,「他們的純真、自由和未來遭剝奪,也無法受教育。除非他們被帶回教室裡,否則只會有不完整的慶祝」。
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照亮他和藹的臉龐。被問到得獎後下一個目標?他毫不遲疑說:「接下來就是要繼續救出更多兒童,然後還要再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全球中央雜誌元月號)10401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